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非遗耀荆楚 |恩施玉露:千年茗香的复兴之路

  正值明前茶上市时节,在湖北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一望无际的绿茶田里,三三两两的茶农正在精心采摘,这里是名茶恩施玉露的发源地。经过15年的传承和发展,其几近失传的蒸青工艺将再创辉煌!

  傍晚,芭蕉侗族乡茶市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分,茶农从四面八方涌来,无数片被掐下的碧绿,被连夜送往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的制茶工厂。

  恩施玉露从采制开始,就有着严格的要求,芽叶须细嫩、匀齐,采摘之后用最短的时间加工完成,历经鲜叶摊放、蒸汽杀青、扇干水汽、炒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焙火提香、拣选九道工序。成茶必须紧细匀整,紧圆光滑,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白毫显露,色泽苍翠润绿。

  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的制茶工厂就就建在恩施玉露的核心产区芭蕉侗族乡。润邦茶叶董事长、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张文旗告诉记者:“恩施玉露的生产工艺上讲,就是蒸青,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汽杀青绿茶,蒸青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茶叶中的营养物质,而且形成了‘三绿’的特征,也就是茶叶翠绿,茶汤青绿透亮,叶子泡出来以后是嫩绿的颜色。”

  茶汤明亮,香气清高,滋味甘醇。张文旗口中的蒸青工艺,就是恩施玉露在绿茶中独树一帜的关键。而这项独特技艺在流传千年之后却近乎失传。张文旗:“在润邦成立以前,它作为一个古老的技艺保留在民间,在恩施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在制作,但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其他地区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所以(恩施)玉露越来越没有市场竞争力。”

  如今成为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在恩施玉露产业领域中颇有成就的张文旗不禁回忆起当年与茶叶的邂逅。2005年,赚得第一桶金的江苏人张文旗第一次来到恩施,怀着一腔热血想在旅游产业成就一番事业,没想到却“沦陷”在小小茶尖的余韵中。

  从恩施考察回到老家江苏,没能喝上一口传说中的“玉露琼浆”,一直是张文旗心头的一大遗憾。翻阅了大量的恩施玉露历史文献后,张文旗忍不住再次踏上了恩施之旅。穿行在在湖北西部的大山里,不断向当地村民了解恩施玉露文化,看着生长茂密、富硒有机的茶园,却深藏大山、不为人知,张文旗更加惋惜。虽然这里的村民有世代种茶的传统,可是卖不上价钱,一斤鲜叶连10元钱都不到,村民们也失去了种茶的动力,古老的恩施玉露茶制茶技艺也逐渐被人们遗忘。

  2006年,张文旗从种茶开始一步步摸索,开启了千年茗香的复兴之路。张文旗找到分散在民间的掌握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老师傅们,将他们汇聚在一起,一边向他们学习制作技艺,一边试图恢复恩施玉露的手工批量制作。然而,恩施玉露加工工艺十分繁杂,九道工序环环相扣。渐渐地,纯手工做茶显露弊端——劳作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无法规模化生产。他说:“按照传统的方法,它不可能成为一个产业,需要现代化的制作、标准化的制作、规模化的生产,才能够形成一个产业。”

  张文旗意识到,要想恩施玉露实现产业复兴,必须走向现代化发展之路。巨额亏损的情况下,张文旗毅然决定斥巨资设计研发恩施玉露生产机械,来替代部分繁重的人工操作。他介绍:“第一步就是恢复恩施玉露的手工制作,形成了恢复恩施玉露手工制作的团队,我们所有的现代化流程,都是传承了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经过一千多个日夜、无数次的实操摸索,张文旗和专家一起研究机器,不断调试,模拟手工揉捻的过程……2009年4月,润邦茶业第一次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和连续化的生产。现在,历经九道工序连夜赶制,保留有独特茶香的恩施玉露制作出来,几天内,就会销售到天南海北的茶客手中。

  形成产业化之后,谈及恩施玉露的传统技艺传承,张文旗总算松了一口气。他说:“我们已经把它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和品牌,现在有几十万茶农就是靠这个生活,它已经形成一个产业了,我们就不担心了。”

  从接触恩施玉露开始,张文旗用17年时间,先后查阅近万份文献资料,撰写出《恩施玉露复兴之路》。在工厂的中心位置,是张文旗最新规划的“恩施玉露博物馆”,他想让喜爱恩施玉露的朋友,来这里了解名茶的历史,体验茶文化。

  如今,张文旗公司种植的近万亩恩施玉露有机茶园将原本贫瘠的山头披上“绿衣”,看着村民拎着茶篓子的幸福笑容,收到全国、全世界茶友对恩施玉露的称赞,张文旗觉得,这些年的坚守都值!张文旗:“非遗在一个地方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大,它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是不可分割的,恩施玉露成为了一个地区名片。”

  一片新叶,一份热爱。在张文旗的工厂里,代代相传的古老工艺融入现代生产线,成为“紧细圆直,形似松针”的精品茶叶。张文旗用自己的努力,复活了一种几乎失传的千年茶香,促进了茶农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让全世界的茶友尝到了来自湖北恩施大山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