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双林绫绢为什么会被誉为“丝织工艺之花”,你知道吗?

  绫、罗、绸、缎是中国传统的四种丝绸纺织品,其中绫绢居首位。绫绢是绫和绢的统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浙江湖州市双林绫绢传统织造技艺源远流长。双林绫绢采用纯桑蚕丝制成,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被誉为“东方丝织技术之花”。

  湖州城东30公里的双林镇,地处杭、嘉、湖之间的水网地带,襟山带水,气候湿润,历来盛产蚕勇,缫丝业和生产续绢的家庭手工业十分发达,是中国著名的绫绢产地。湖州市双林绫绢下生产的绫绢,素以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著称,被誉为“丝织工艺之花”。绫绢用纯桑蚕丝织制而成,又有“凤羽”之美称。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

  绫主要用于装裱书画。绢主要用于代纸书写绘画。名贵字画,经绫绢装裱,顿显整齐悦目,突出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富有情致,尤为尊贵,其高超的技艺和水平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双林绫绢在海内外声誉卓著。国内著名书画艺馆,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苏州民间工艺厂、杭州西泠印社都极力推崇双林绫绢的工艺。北京荣宝斋称湖州花绫为:花色新颖、图案技术大方、很适宜装裱历史人物。

  双林绫绢生产历史非常悠久。据双林附近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到的碳化了的绢片测定,双林绫绢生产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三国时(公元220—280年),湖州隶属东吴,古有“吴绫蜀锦”之称。

  在南朝的宋代,绫绢已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拳头商品,大批绫绢经由广州等地出口到林邑(越南)、扶南(柬埔寨),以至天竺(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等南海十多个国家。梁武帝时,双林绫绢生产相当发达。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记载:“梁时商业尤盛”,我国与南海诸国通商,“输入货物多是象牙、犀角、珠玑、琉璃、古具、香料等,中国输出货物多是绫绢、丝绵等”。到唐代绫织物已进入全盛时期,由于它巧妙地运用不同斜纹纺织,互相衬托出花纹,使花形若隐若现,转侧引人,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有:异采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的佳句以高度赞美。从唐代起,双林绫绢且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等国。

  元时生产也十分兴旺,当时双林镇上,“有绢庄十座,在普光桥东,每晨入市,肩相摩也”。染绢的皂房则集中在耕坞桥一带,漂洗皂绢,染黑了桥下的清水,“墨浪潮”即由此得名。从此,双林别称“墨浪”。至明代,朝廷“奏本”专用双林“倪绫”,据《双林镇志》载:“按镇之绫,以东庄倪氏所织者为佳,名为倪绫。盖奏本面绫有二龙,惟倪姓所织龙睛突起有光,他姓不及也。”明嘉靖年间,双林已成为拥有几千家丝绸专业的大镇。清乾隆中叶,镇上开有绢庄二十多家,黄鸿昌等较大,并有一些初具规模的丝绢工场。近代,双林绫绢以1919年至1921年间为鼎盛期,当时有脚踏手拉织机二千多台,年产绫绢二百四十多万米,但到抗日战争时期绫绢生产遭到严重摧残而衰落了,解放前夕,已处于奄奄一息之中。

  双林地处杭嘉湖水网地带,历来盛产蚕桑,缫丝业相当发达。绫绢系用纯桑蚕丝制品而成,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历史上,绫绢系双林一带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原按吾镇女工以织绢为上,习此者多而出息亦巨,机声鸦轧,晓夜不休,古风可朔”。绫绢使用脚踏手拉机织成后,由专门的皂坊染色。现代,双林镇上“多黑坊(染包头绢),胶坊(染五色裱绫)。”这些手工业作坊的染工均系本镇人。印染业相当发达。

  双林绫绢的品种、规格、花色繁多,用途甚广,风行国内外。南朝梁武帝前,双林绫绢叫“练”。梁武帝称帝后,“练“改为“绢”。据《双林镇志》记载:“按《香祖笔记》梁武帝小名阿练,因改练为绢。今绸绢之绢,俗罕知其为练矣”。明朝正德、嘉靖以后,绫绢在当时的主要品种有包头绢、绫、包头绉、罗等。绫绢“名目甚繁,有花有素,有重至十五、六两者,有轻至二、三两者,有连为数丈者,有开为十方者,方自三、四、五、六尺,其花有四季花、西湖景致、百子图、百寿、双蝴蝶、十二鸳鸯、福绿寿喜、八宝龙风、云鹤、盆景、花蓝等”。

  按用途,绢又分为包头绢(“妇女用为首饰”,“于天下闽之男子亦裹首”,“北地秋冬风高起,行者罩面护目”。)宫绢(写给皇帝奏本上的封面)、灯绢(浙江上八府等地用绢糊灯)和裱绢四种。“绫有龙绫、云鹤绫、洋花绫、三二素绢、尺八纱、尺六纱诸名,染以彩色,”“为装潢书画、造作人物”,“画饰墙壁之用”。纱有直纱、轻纱、葵纱、巧纱、灯纱、夹织纱、冰纱。包头绉,“缠束发面有阔宫、狭宫、顶宫、小重泉、绉海绉”等。那时,双林镇上,“凡收绢,黎明入市,日上庄辰刻,散市日收庄。按绢庄公所在新绢巷公馆内”。“名客商云集,贩往他方者不绝”。

  有人写的“双溪棹歌”记述了当时的兴旺景象:“侵晓衣冠上绢庄,满街灯为似黄昏,吴船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通四方”。据《双林镇志》记载:当时的绫、绉、包头纱“销福建及温台等处,沿海舟人用于裹头,盛时销到十余万匹。”而裱绫裱绢“行销各省且达日本……输行各埠,业些者设分庄于上海、苏州。销路乃更发达,岁值银约十万元。”

  “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绢主要用于代纸作画写字,绫主要用于装裱书画。由于绫的缩水率与宣纸基本一致,具有装裱平挺、缩水率小、纬密均匀、不易露底、色雅耐晒等优点,故用绫装裱字画,画面能不打皱、不起翘,显得坚挺优雅。尤其名贵书画,一经绫绢裱装,在艺术上更加显得完美,顿时身价百倍。书画使用双林绫,雍容华贵、古朴文雅、富有情致,能收到悦人目、动人心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现在,绫绢还被用来做民族、戏剧服装、制作宫灯、灯罩、风筝、屏风、绢花等工艺美术产品,糊饰精美的工艺品锦匣和高级楼堂宾馆饭厅的内壁等。

  现在,绫绢畅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个文化、书画、工艺、美术、外贸、旅游等单位。并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享誉海内外。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搞活和对外开放,作为祖国传统丝织工艺之花的双林绫绢将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