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织造技艺(杭罗织造技艺)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杭罗历史悠久,宋代地方志中有记载,清代成为杭州丝绸的著名品种。用于生产杭罗的织布机几经变迁,但其生产工艺仍保持着大量细致的手工技艺,对生产者的技艺要求极高。原料进厂后,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和筛选,历经浸泡、晾干、翻丝、纤经、摇纡等系列工艺,才能上机织造。织出的粗坯要经过提炼和染色才能成为杭罗。
杭罗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地方志中就已有记载。南宋时,杭罗已崭露头角。《咸淳临安志》卷八《丝之品》载:“罗:有花、素两种结罗,染丝织者各熟线罗,尤贵”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八《物产、丝织品》云:“罗:花素、结罗、熟罗”。范金民在《江南丝绸史研究》中则称:宋代杭州则有结罗、博生罗、蝉罗、生色罗等。其中的结罗分花、素两种。杭罗生产,由南宋发端以来,绵延元、明、清。罗一直是一种主要品种,“罗中的秋罗、绮罗均为名产”,历来作为朝廷供品。
1800年初,囿于经济水平的影响,老百姓大多对穿着不甚考究。随着化纤织物的流行以及生产力的提高,传统丝绸的生产受到了重创,杭罗尤甚。伴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杭罗价格下降,出货量减少,文化代表人邵官兴不得不调整了生产计划,增加了其他业务来补贴杭罗生产,以“副业”养“主业”。
1878年,杭州的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城东艮山门一带是杭州丝织业的基地,历来有“艮山门外丝篮儿”之说,尤其是东街路(今建国北路),更是机坊林立,一路走来,满耳尽是“嚓嗒嘭、嚓嗒嘭”的织机之声,真是“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杭罗织造技艺被列入其中。
2014年,杭罗的名声越来越响,杭罗博物馆每到周末就呈现一片热闹景象。作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杭罗博物馆吸引了省内各地的学子前来实践、学习;不少大学生也把暑期社会实践点,放在了满耳尽是织机声的杭罗厂房。
杭罗绸面有等距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光柔滑爽。这种织品穿着舒适凉快,耐穿耐洗,多用作帐幔、夏季衬衫和便服面料等。在织法和工艺上,杭罗与其他丝绸的不同之处在于,杭罗是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孔眼清晰,织法透气,穿着舒适凉爽,洗涤方便,十分适合闷热且多蚊虫的夏天。
杭罗织造技艺复杂、严格。原料丝进厂后,先后经历了检验、筛选、浸泡、晾干、翻丝、纤经、摇纡,然后才上机织造,织成的还只是粗坯,须经过精炼、染色等工序才能成就精致的杭罗。
在选材上,织杭罗要用纯桑蚕丝,比较好的蚕丝有杭嘉湖地区产的蚕丝,牢度高、粗细均匀、有光泽,最好的则是桐乡丝。由于丝的质量与杭嘉湖地区的桑叶质量、气候条件以及蚕茧生产历史有很大关系,为保证质量牢靠,当年外销的杭罗基本上都采用杭嘉湖的蚕丝。
在加工技术上,杭罗采用特有的“水织”技术,先浸泡、后织造,从原料蚕丝加工到摇纡织造蚕丝都浸泡在特殊的水溶液里,如此织出的杭罗柔软、不走样,完胜现代技艺织法。至于水织方,则属于不传之秘,也是织造杭罗的精髓所在。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然而知道杭罗的年轻人已经很少。而说起杭罗头头是道的,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清末民国时期,杭城里略有身份地位的人,杭罗长衫和折扇则是标配。因为杭罗不仅代表了身份的高贵,还有着舒适的穿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其它材质所无法给予的。用其传承人的话说,就是“小孩子穿了这个衣服不会闹,大人穿了很舒服”。杭罗之所以能有如此优越的穿着体验,与它的传统生产工艺密不可分。
世界上仅有的两台清代织布机存放在福兴丝绸厂,仍然延续着传统的飞梭技术,这对杭罗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工艺复杂,对制作人的技能要求高,要学会一整套技能至少需要七年时间。而水织法需要经常将手浸泡在溶液中,冬天容易导致手皲裂,所以工人流量大。另一方面,精密的手工编织保证了杭罗的品质,也正是因为其优良的品质吸引了国外的客户。中国的一些老字号如北京“瑞蚨祥”、苏州“乾泰祥”也争相订购“杭罗”。福兴紧紧的和杭罗融为一体,打出了知名度,得到业界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