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阜阳剪纸的历史渊源

  阜阳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据有关专家考证,《木兰辞》描述巾帼英雄花木“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花黄”即剪纸作为头饰在生活中的应用。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中游地带。历史上,阜阳农村妇女大都有剪纸的手艺且世代传承不绝。其多以吉祥喜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鱼(余)等民间题材为主。情趣丰富,装饰味重,兼有南北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其作品有单色、填色和染色等。

  阜阳剪纸的历史渊源有什么说法?

  阜阳剪纸历史悠久。从相关资料来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据有关专家考证,《木兰辞》中描述巾帼英雄花木兰(古谯郡人,今亳州人)“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花黄”即剪纸作为头饰在生活中的应用。唐代时,原属于阜阳地区的毫州出产过“亳绢”。当时以绢为纸,剪绢花和剪纸是同源的。

  明清时期的阜阳地区,逢年过节、祝寿送礼都习惯用剪纸来装饰物品、点缀门窗、美化环境。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阳剪纸,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阜阳剪纸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安徽阜阳剪纸集》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农民剪纸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当时阜阳民间剪纸艺人达到上千人,其中陈之仁、吕凤毛、王家和、程建礼、贾培秀、戴氏三姐妹等是这一技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