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海城喇叭戏由来 海城喇叭戏有什么特点

  海城喇叭戏是辽宁省海城广为流传的传统地方小戏剧种。由于条件所限,早期的民间艺人只戴圆毡帽、身穿大布衫、系腰带来扮演剧中的各种人物,故又称“大布衫子”戏。由于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唢呐在当地俗称“喇叭”,故称“喇叭戏”。海城喇叭戏以地方民歌为基础,吸收江西弋阳腔、山东柳腔等外来腔调,并加以融合,形成了一个腔调多样的民间喇叭戏曲体系。其音乐曲调欢快优美,清新流畅,起伏不定,火热高亢,节奏感强,适合歌舞。

  海城喇叭戏由来有什么说法其特点有哪些?

  海城喇叭戏在辽宁省海城一带广为流传。由于条件所限,早期的民间艺人只戴圆毡帽、大布衫、腰带来扮演剧中的各种人物,故又称“大布衫”戏。由于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唢呐在当地俗称“喇叭”,故称“喇叭戏”。

  海城喇叭戏以当地汉族民歌为基础,吸收江西弋阳腔、山东柳腔等外来曲调,兼收并蓄,形成了腔调多样的民间小号戏曲体系。音乐欢快优美,清新流畅,跌宕起伏,火爆而高亢,节奏感强,适合歌舞。海城喇叭戏的角色分为生、旦、丑三行。在此三行中又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海城喇叭戏的表演由于早期同秧歌,后与高跷结合,从而溶两种艺术为一体,其中“跷功”、“手绢功”、“扇子功”等被巧妙地融合在海城喇叭戏的表演之中。在演出过程中,形成了结合摇滚戏曲的独特艺术表演形式,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乡村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