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喇叭戏是流传于辽宁省海城市的一种传统地方戏。由于条件的限制,早期的民间艺人只戴一顶圆毡帽、一件大布衫、一条腰带来扮演剧中的各种角色,所以也被称为“大布衫子”戏。由于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当地俗称“喇叭”,故称“喇叭戏”海城小号戏以当地民歌为基础,吸收了江西弋阳腔、山东柳腔等外来声腔,形成了曲调多样的民间喇叭戏调体系。其音乐曲调欢快优美,清新流畅,跌宕起伏,火辣高亢,节奏感强,适于歌舞。
海城喇叭戏的唱腔以辽宁省民歌为主,俗称“咳调”,有“七十二咳”之说,后又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小曲,并与二人转混用。
海城喇叭戏的声腔是由“柳子腔”和“杂腔小调”两部分组成。“柳子腔”又称“柳腔”、“柳枝”和“柳枝腔”等。“柳子腔”是海城喇叭戏的主要声腔,由唢呐伴奏,早期的部分曲牌有“帮腔”,后来人声帮腔部分演变为间奏。“杂腔小调”中的“杂腔”部分多系外地传入,是海城喇叭戏中常用的曲调。主要有【骂鸡调】【擀面调】【喇叭牌子】【开唠调】【西皮流水】【大鼓腔】等。“小调”类主要以东北民歌为主,还包含了一些昆高笛曲(江淮一带民歌小曲)和少量的宗教音乐。
音乐伴奏分文武场。文场除唢呐外,还有板胡、二胡、笛子等;武场伴奏乐器包括竹板、小镲、手锣、大钹、抬鼓、堂鼓等。
海城喇叭戏的脚色,大致为生、旦、丑三行。
生脚:分频生、小生两类。嫉生表演注重稳健、深沉,擅长髯口功,表现内在情感,如《杀江》中的萧恩,《冯奎卖妻》中的夏老三等;小生表演以舞见长,多水袖、扇子等特技表演,如《梁赛金擀面》中的梁子玉,《三贤》中的王林,《拉君》中的梁山伯等。
丑脚:为海城喇叭戏的主要行当,有“无丑不成戏”之说。分文丑、武丑两类。文丑表演重说白,语言诙诸、幽默,长于即兴表演,如《锔大缸》中的锢漏匠,《赵匡胤打枣》中的窦四公,《梁赛金擀面》中的李子明等;武丑表演注重武功,讲究身法、鞭挂,如《神州会》中的跑报张三、《拉马》中的焦光普等。
旦脚:分小旦、彩旦两类。小旦表演唱、舞并重,如《茨儿山》中的小姑和嫂子,《梁赛金擀面》中的梁赛金,《小上坟》中的樱桃花,《傻柱子接媳妇》中的小老妈等;彩旦表演注重面部表情,动作滑稽、夸张,如《王婆骂鸡》中的王婆,《赵匡胤打枣》中的张家女,《探亲相骂》中的亲家母,《铁弓缘》中的陈邱氏等。
民间喇叭戏艺人均善踩高跷,虽不要象高跷艺人那样在跷上扭、浪、逗、耍翻、腾、跌、匍等特技,但也需要练出走、跑、站、摆、扭等过硬本领,由于海城喇叭戏表演特征是动作的节奏性、舞蹈性极强,一举一动锣鼓节制,举手投足以打击乐相配合练就表现各种人物,各种姿态的亮相,实为海城喇叭戏表演的特殊功力。
现在演出时,有专业人员进行舞美、化妆、灯光设计,运用影片、纱幕、穿幕、彩色灯光等诸种手段,虚实结合,突出剧情主题,使演出的表演情景交融,真实可信。但在跷上流动演出时,则与早年传统剧目演出的情形略同。
海城喇叭戏贴近生活,以反映辽南特别是海城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为背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喇叭戏不仅是一种戏曲艺术,更是一部浓缩的地域发展史,一个时代人们娱乐状态的记录,镌刻着人们生活的细节。老艺人们有关高跷会、喇叭戏的记忆是民众的生活史和社会史,是对以政治史为主体的大历史缺憾的一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