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钧瓷的烧制过程你了解吗?为什么会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

  钧瓷烧制技术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北宋灭亡后,钧窑停烧。分散的工匠将这种技艺传播到世界各地。金元时期,钧瓷在很多地方都有仿制,但都比不上宋代的官窑产品。明清时期,钧瓷生产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全面恢复时期。

  钧瓷烧制技艺是禹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与汝、官、哥、定瓷并驾齐驱。钧窑,又以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魅力成为诸窑之冠。它,乳光莹润,似玉非玉胜于玉;它,质地淳厚,开片声似琴如铃;它,色彩奇幻,意境幽远绝世无双。

  窑变工艺唐代以前,中国陶瓷制品的釉色是比较单调的,基本以南方青、北方白为主。而到了唐代,陶瓷艺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制瓷工匠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青色,开始在原有制瓷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工匠们通过在黑釉、褐釉、茶叶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过高温烧制,终于出现了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斑和流纹,这就是花瓷,也就是陶瓷史学界所说的唐钧。到了北宋时期,工匠们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在青釉中加入微量元素铜,通过还原气氛创烧成功了高温窑变铜红釉。这时的钧瓷,逐渐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展示出了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和情趣。

  在神垕,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窑变的美丽传说。一位老妇人与几个儿子以烧窑为生,一次,他们发现自己家的窑口烧出了几件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带红紫色斑的瓷品,非常好看。兴奋之余,老妇人领着儿子们连烧数窑,但这样颜色的瓷品却再没烧成。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妇人忽然发现作坊的地上有一些铜屑,就问儿子是哪里来的。儿子说,此前,一位过路的铜匠曾在此借宿,可能是他留下的。老妇人猜想:可能是这些铜屑混入釉中,才烧出了带红紫色斑的瓷品。于是,她把铜屑配入釉中,结果真的又烧出了如玫瑰紫、海棠红那样颜色的彩釉瓷品。此后,她家烧出彩釉瓷品的消息迅速传开,远近窑场争相效仿。

  有些能工巧匠又尝试着把铜矿石配在釉里,烧出了色彩更加丰富的瓷器。传说归传说,但把微量元素加入釉内,通过高温产生窑变的技术确实是神垕钧瓷艺人的一项成就。《中国陶瓷史》上说:“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也正是如此,中国陶瓷史结束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北宋末期,钧瓷烧制技艺已经十分精湛,备受宫廷赏识。

  宋徽宗年间,他选派官员,集中钧瓷民窑的优秀工匠,在阳翟(现今的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专为宫廷烧造贡瓷。他还规定,官窑每年要精选36件上品送入宫廷,其余的全部打碎,并且要将碎片深埋于地下,不允许流入民间。因此,钧窑制品传世极少且身价极高,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人称“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以至于在后世连古官钧的残瓷碎片都成为收藏家追逐之珍品。

  钧瓷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高温窑变瓷,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它的窑变效果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尚不能尽也。”这是古书上对烧造钧瓷技术的粗略描述。在禹州市区宋钧官窑遗址,记者见到了展示宋钧官窑生产流程的沙盘。

  “钧瓷的生产工艺极为复杂,烧制不易,素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因此,从选料到烧成,七十二道工序无论哪道稍有不慎,都可能前功尽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主要是讲钧瓷复杂的生产工艺。

  据了解,根据现代生产工序,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加工、造型、制模、成形、素烧、上釉、釉烧、检选八大工序。即先在矿区取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料,经过风化和细磨后,按比例合成为钧瓷泥或釉料。然后,钧瓷匠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通过徒手捏制、用模具拓制或在转动的轮盘上手拉泥坯使其成形。为了加大坯体的强度和增强坯体的吸水性,便于施釉,成型的坯体要先入窑烧一次,即所谓的素烧。

  素烧成型后,坯体(素胎)就要上釉了。钧瓷的奇特,关键在于它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在素胎表面或刷或浇或浸或涮上一层以天然矿石及化学元素为原料的釉浆后,就是入窑烧制这道工序了。高温条件下,钧釉以铜、铁为着色剂,釉色与纹路相交叠置,出窑后就能出现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了。由于时代的不同,钧瓷的烧制方式也经历着变迁。

  古代,宋钧官窑采用柴烧;新中国成立后,钧瓷烧制采用煤烧;1994年以后,禹州的不少钧窑已经采用液化气烧制了。这时候的钧瓷,成品率已经大大提高,结束了以往“十窑九不成”的历史。尽管如此,烧成的钧瓷制品一般要再进行检选。合格品一般分正品、精品、珍品等几个级别。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窑变效果一般;精品没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窑变效果;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独特,或如高山云雾、孔雀开屏、飞龙戏海、月白风清,或如梅花点点、银星闪烁、彩蝶飞舞、夕阳红霞……

  北宋末期的钧瓷,已经不再局限于花盆、盘、碗等简单造型了,更多的是为皇宫摆放盆景所用的各类花盆等陈设品,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祭祀用的樽、炉、鼎等器物。此时的钧瓷釉色,出现了玫瑰紫、海棠红、玛瑙红等多变的窑变釉色。这些瑰丽多彩的釉色,更使得钧瓷“似玉非玉胜于玉”的天然韵味大放异彩。

  传承价值靖康之耻后,随着宋室的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生产也开始萎缩。到了金元时代,神垕民间仍然坚持烧制钧瓷,但是,质量已经严重下降,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无法与宋代钧瓷媲美。元末明初,因战乱、灾荒和制瓷中心的南移,钧窑生产日渐衰退,钧瓷艺人或逃或亡,烧制技艺也渐渐失传。明朝万历三年,因钧瓷忌神宗皇帝朱翊钧“圣讳”,被勒令停产。

  此后300年间,钧瓷生产销声匿迹,直到清朝末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我国的不少民族工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为了挽救陶瓷工业,清末的民族工商业者创办了一些新式瓷厂和公司。光绪年间,神垕民间艺人卢振太兄弟及其子侄辈,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终于烧制出了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钧瓷,使得失传已久的钧瓷烧制技艺恢复了生产。

  不过,由于时局动荡,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钧瓷业还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各级人民政府大力支持,恢复发展钧瓷生产,挖掘传统钧窑工艺,使这一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从此,钧瓷事业进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使钧瓷迎来了黄金时代,钧瓷以它的名贵和高雅,被世人所青睐。

  钧瓷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烧制技艺价值、文学审美价值、科学价值、品牌价值、经济价值、收藏欣赏价值、实用价值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机械化技术在陶瓷行业的普及和天然气炉、电炉的应用,钧瓷的传统烧制技艺日渐式微,钧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日益下降。保护钧瓷传统烧制技艺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