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鼓乐是流行于中国辽宁省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辽宁鼓乐早期为关胜音乐,明清时期加入唢呐音乐。清朝中期,乐队定型,走向成熟。辽宁鼓乐,原名“北十番”,是由唢呐、关胜和打击乐器组成的以吹为主,吹打并重的器乐合奏。是辽宁民间日常节庆礼仪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辽宁民间鼓乐历史悠久,在眀末就开始萌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技艺越发多样,曲目繁多,带有鲜明的东北特色。如今,辽阳鼓乐星罗棋布,分布于辽阳市城乡,主要聚集在辽阳县刘二堡镇、穆家镇、柳壕镇、沙岭镇,灯塔市王家镇等及部分城区。辽宁鼓乐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曾对东北各地的鼓乐产生过深远影响。辽宁鼓乐早期为笙管乐,明清时期加入了唢呐乐,清代中叶乐队定型并趋于成熟。
从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则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从结构上看,鼓乐曲体十分严谨,每一类乐曲都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板数规定十分严格。特别是其中的汉曲、大牌子曲,有着明显的唐代大曲和宋代曲破的结构痕迹。从某些乐曲的音调上看,辽宁鼓乐曲明显地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音乐的影响。在乐调方面,辽宁鼓乐用借字手法形成的“三十五调”实际是滥觞于唐宋的“移宫换调”,属“燕乐二十八调”的余绪。
辽宁鼓乐的表演形式近百年来不断发展,在“好听”的基础上向“好看”的方向演进。这就不仅作为民间音乐在演奏,而且作为一种绝活在演出。其艺术手段花样翻新,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这样的演奏使锣鼓也成为视听共享的节日。
辽宁鼓乐依然盛行,但演奏的传统歌曲数量一直在减少,尤其是大排子和汉歌,完整的演奏者寥寥无几,导致了鼓乐活动兴盛而传统音乐濒危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