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饰又称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由于地域不同,风格也有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以长袍为主,方便鞍马骑行。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所以蒙古族无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油光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不开叉。红、绿绸缎做腰带。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据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蒙古族特别地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另外,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黑鞑事略》载:“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这种服式,后稍经改革,沿用至今,牧区男女均穿用。分夹、棉、皮3种。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穿布、绸、缎、绢等料。一般用红、黄、紫、深蓝色。袖长窄,下摆不开叉,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6~9厘米。穿着时稍向上提,以红、紫等色绸缎带紧束腰部,两端飘挂腰间。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至今,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和蒙古族服饰一样源远流长。展示蒙古族服饰美的魅力手法,便是蒙古族刺绣。
刺绣,蒙古语叫“嗒塔戈玛拉”。蒙古族刺绣同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在中华民族悠远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说起刺绣,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那是江南秀女的专利。其实不然,草原上的蒙古族妇女,强健、丰腴,不但能牧羊,而且个个都是刺绣能手。
自古以来草原的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艺术。主要师从于母亲,刺绣将伴其一生。《蒙古风俗鉴》等文献记载,在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而且应用范围广泛。心灵手巧的蒙古族妇女,仅凭一缕丝线,几片绸缎,巧妙地缝绣出一件件凝聚生活哲理,包含人间情趣的各种服饰以及生活日用品,可谓锦绣花团,竟相争妍。如果来辽阔的绿草如茵的内蒙古大草原,就会发现蒙古族牧民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刺绣世界里。她们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纹样粗犷、线条明快,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风格的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蒙古族妇女精湛的技艺和蒙古族服饰的无穷魅力,那些充满浓厚蒙古族文化内涵的艺术宝藏,吸引着后人不断地去探知,去感受那凝聚着蒙古人民精湛的精神境界。
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依附于本土文化,也记载着蒙古族的历史、信念、理想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各个阶层的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
蒙古族服饰刺绣,主要运用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处,刺绣的图案都含有一种潜在的象征意义,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如变化多样的盘长图案,在与卷草纹等不同图案的结合,象征吉祥、团结祝福。犄纹,代表五畜兴旺。蝙蝠,象征福寿吉祥。回纹,象征坚强。纹,寓意太阳的转动和四季如意。云纹,有吉祥如意的含义。鱼纹,象征自由,虎、狮、鹰象征英雄。再如杏花象征爱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征多产的母亲。寿、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
自古以来,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种文化的渗透。蒙古族对龙凤非常崇拜,认为龙凤是神物并不具有汉族的统治含义,因而在服饰、荷包、建筑壁画、银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龙的图案进行装饰。蒙古族服饰刺绣纹样无不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象征性的手法与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
蒙古族生活在地域辽阔的美丽的草原,这形成东西部文化的差异,从服饰到服饰刺绣图案,能了解蒙古人民浓厚的生活气息。如生活在锡林郭勒盟的乌珠穆沁蒙古人,他们以辛勤劳动创造六畜兴旺、奶香四溢的幸福生活,而且在蒙古民族服饰文化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记载。其袍服款式肥大、色彩绚丽,以镶边工艺著称,头饰古朴、华贵。服饰刺绣图案多采用卷草纹、回纹、盘长纹、云纹等传统纹样。生活在哲里木盟的科尔沁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了活泼的说唱艺术及安代舞,袍服、外套大襟长坎肩、头饰为簪钗组合,服饰的刺绣图案,多选用各种花卉、鱼纹等图案进行装饰刺绣,她们的绣花工艺以精美著称。
在蒙古族各种服饰刺绣中,蒙古族摔跤服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闻名于世。在“那达慕”大会上,蒙古汉子们穿的摔跤衣裤,即“班吉勒”的套裤上,绣着龙、凤、虎、象、各种卷草纹样的吉祥图案,威武、古朴。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服饰刺绣自然而不造作,朴素而无虚饰,五彩的丝线始终不分贵贱地装点着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刺绣中,绣线浮凸于布帛及各类皮革之上,姿态各异的针法在绣面上形成丰富多变的触觉肌理,有的粗犷、有的细腻,并且以明快的纹样形象凸现出来,产生一种浮雕的视觉效果。炫奇夺巧的各种针法,各种肌理变化是刺绣艺术的重要审美。蒙古族服饰刺绣,明快响亮与质朴无华的色彩,强调颜色由淡到深进行色彩推移。图案在形式上也具有浓厚的装饰性,体现了图案与颜色协调、统一,同时融汇着蒙古人民对自由、和谐、幸福的无限渴望,形成装饰与实用完美结合的艺术形态。
蒙古族服饰刺绣的表现方法有:夸张、对比、象征、添加、简练的各种表现方法,用彩色的丝线、棉线、驼绒线、牛筋在各种绸布、皮革上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各种精美图案的刺绣。刺绣工艺大体分绣花、补花、盘花、抠花、还有混合绣等。绣制成精制的纹样装饰在服饰任意部位,使蒙古族服饰、刺绣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总的来说,从蒙古族华丽多彩的服饰,从其上绣出的古朴精致的图案,可以看出他们的艺术审美水平之高,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蒙古族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众多服装设计师探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