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蒙古族服饰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蒙古族服饰又称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由于地域不同,风格也有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以袍服为主,方便鞍马骑行。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所以蒙古族无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色、黄色、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叉。红色和绿色的绸缎被用作腰带。

  蒙古族服饰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叶子来装饰自己,后来又用狩猎的兽皮来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可以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系着一条短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考古资料显示,蒙古族服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的。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蒙古族服饰都有自己的审美特点,蒙古族特别地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人也崇尚白色、天蓝色等一些纯净明亮的颜色。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另外,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黑鞑事略》载:“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这种服式,后稍经改革,沿用,牧区男女均穿用。分夹、棉、皮3种。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穿布、绸、缎、绢等料。一般用红、黄、紫、深蓝色。袖长窄,下摆不开叉,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6~9厘米。穿着时稍向上提,以红、紫等色绸缎带紧束腰部,两端飘挂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