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流传至今的古兵法实战术---藤牌阵有什么特色?

  藤牌阵,又称藤牌战阵,是河北省的传统民俗文化。中国古代的一种战争阵法。是中国古代战场的实战项目。现在仅存于中国邢台沙河市十里铺村。当地人叫它“打腾牌”。

  商代,在北方部族之征战中,便有人发明了攻防护身的藤牌,之后历代战争中,被各个不同的军事指挥人员发展成进可攻敌、退可防身的藤牌阵。

  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军攻打北京溃败南退,途中一义军将士秘密逃遁十里铺村,隐姓埋名至去世。此人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言词,偶遇邻人欺侮,只以微笑还之,村人送绰号“老拙”。村民知道“老拙”的武艺独特,便纷纷请求老拙教几手防身。耐不过,老拙便将“藤牌阵”传授村民来护村、防身,并留下阵法“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谁传外谁死”的训诫。三百多年间,村民遵循训诫,代代相传至今。藤牌阵,村民有的叫“打藤牌”。

  如今,藤牌阵仅存于中国邢台沙河市十里铺村,当地人称之为“打藤牌”。现今远离了战争,十里铺人对所制藤牌进行了创新,即选用太行山产的荆条,编制藤牌,然后在藤牌顶部罩一块用帆布画就的面料即可。这样制作的藤牌既轻便实用,又不影响街头庙会上的助兴表演。

  藤牌阵使用的武器除藤牌外,还有短刀、三齿刀、长矛、木棍等,开战时常设为二人对打或多人对打或一人防守多人攻打。持藤牌、短刀者为守方,藤牌用于防御,短刀锋利可削铁甲,可谓攻防皆备。作战时藤牌兵左手持藤牌,右手持短刀,跳跃滚动,迅猛向前,滚至敌人面前时,抡起右手所持短刀砍杀敌人。当遇大队敌兵袭来时,则使用密集队形擎起藤牌作为掩蔽,起到限制敌人弓马的作用。如果发现敌人散开,立即变为小队,每个兵卒活动的范围为八尺,进退灵活,尤适宜在旷野或山地作战。

  实战时藤牌阵法变化无穷,常见的有一字长蛇阵、八卦连环阵、梅花五方阵、四门迷魂阵、八门穿心阵等,阵容可随实战需要扩大到成千上万人。藤牌阵在对打竞技或集会表演时,有鼓乐伴奏。其器具有战鼓、大锣、大铙、镲等辅助,鼓法有进军鼓、退却鼓、变阵鼓、得胜鼓等十多种。

  藤牌阵原为古战场克敌制胜之阵法,经演变进化,现已成为防身健体的竞技形式,以及赶集、庙会民间艺术助兴表演活动。其招式表演融入古、今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艺术价值高,每逢各地有大型民艺汇演,藤牌阵表演都会引来观众如潮,掌声一片。

  三百多年来,邢台沙河藤牌阵无论是在防身御敌还是在活跃当地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藤牌阵法攻防兼备,变化莫测,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古军事战法的内容。另一方面藤牌阵法场面中融入了舞蹈和音乐,可以用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人们获得艺术享受。

  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传承方式,传承人并不多。由于投入不足,训练时间和器材不足,对技战术的探索和探讨不够,大部分藤牌竞技手战术不熟悉,基本功不扎实,阵法不完整,动作生硬简单。很多老人说:沙河藤牌阵在古战场的魅力没了,远不如解放初期的竞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