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沙河藤牌阵是怎样将传承进行下去的呢?

  藤牌阵是中国古代战场上的实战项目,仅存于河北省沙河市十里铺村。当地人称之为“打藤牌”。沙河腾牌阵历史悠久,起源于商朝,真正传入邢台是在明末。阵列表演时,攻守双方每队至少4人。藤牌兵左手持藤牌,右手持短刀,按阵依次与持三齿叉、大刀、长矛或棍棒的4人搏斗。

  藤牌阵源自商代,真正传入邢台一带是在明代末年。相传李自成起义失败后南退,时有一将士秘密逃遁至沙河十里铺村隐姓埋名。此人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言辞,偶遇邻人欺侮,只以微笑还之,村人送绰号“老拙”。老拙将“藤牌阵"传授给村民,用来防身、护村,并留下“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谁传外谁死”的训诫。村民遵循训诫,相传至今。藤牌战法由于是师徒传授,又有严格的祖师遗训,所以古往今来对它的记载较少,清朝以前处于秘密传承状态,现代主要在民间庙会、节日庆典和乡艺汇演中为大众所熟悉。

  制作藤牌的主要材料是北方太行山一带常见的荆条,经过沤泡变得柔软坚韧后,即可用来编制藤牌。制作完成后,再经桐油浸泡,涂上生漆,然后,在两个圆形藤制品中间夹上棉花之类的物料,最后在藤牌顶部罩一块画有虎头的帆布或生牛皮。

  藤牌阵使用的武器除藤牌外,还有短刀、三齿刀、长矛、木棍等,开战时常设为二人对打或多人对打或一人防守多人攻打。持藤牌、短刀者为守方,藤牌用于防御,短刀锋利可削铁甲,可谓攻防皆备。

  实战时藤牌阵法变化多样,常见的有一字长蛇阵、八卦连环阵、梅花五方阵、四门迷魂阵、八门穿心阵等,阵容可随实战需要扩大到成千上万人。藤牌阵在对打竞技或集会表演时,有鼓乐伴奏。其器具有战鼓、大锣、大铙、镲等辅助,鼓法有进军鼓、退却鼓、变阵鼓、得胜鼓等十多种。

  藤牌舞的动作特征是矮、滚、劲、实、圆、活。“矮”,每个步子要屈膝,要求以“便捷骨柔者”充当,因藤牌兵需要以牌遮身,各部位不可外露,经常又需蹲伏,故可保身,灵巧杀敌。“滚”,要求以牌遮身单刀滚去,只低头砍马足,此步法最有利。此势随滚迸以袭人之右,先进刀后进牌,疾速如风为妙。“劲”,要有力度,出刀时要迅、猛、准,只见刀光闪耀。“实”,吸收南拳打法,马步要实。气沉身稳,舞时腰板要直,不开胯,跟平视,不花俏。“圆”,为遮身,牌要轮得圆。要求“上下四方,无所不备”。“活”,身体要灵活,神出鬼没。对打中藤牌手要跳的轻,捷如猴,凶如虎。藤牌舞出于武,武变为舞,是武和舞相结合的舞蹈,显示古代士兵抗倭救国的英雄气概。伴奏采用打击乐和吹奏乐,主要曲牌为“将军令”和“得胜令”,乐曲激昂雄浑,为舞蹈增添了杀敌制胜的战斗气氛。

  藤牌阵技艺由战场向习练藤牌强身健体的同时在向“舞台化”过渡。十里铺人将这一技艺融为当地人生活中使其融入现代鼓乐、舞蹈动作,演变成适宜于街头庙会、台表演的“藤牌阵法”。藤牌阵法在当地十里八村小有名气,现十里铺村组建“十里铺藤牌队”,每逢重大节日、庙会、集市,邢台十里铺村“藤牌队”一般皆会受邀参加演出。

  为了纪念戚继光创造藤牌战术打败倭寇的功绩,河北省沙河市十里铺村、浙江温州瑞安在每年春节或元宵灯节,都模仿表演藤牌阵。2011年春节期间,沙河市举办了“沙河藤牌阵”表演活动。2012年6月12日,邢台市举办庆祝第五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展示表演,沙河藤牌阵在其中展演。

  沙河藤牌阵的传承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课堂教学。一套阵法需要大量的人和明确的分工。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孩子吃不了苦,家长也怕孩子练藤牌受伤,影响学习成绩,所以不让孩子学。此外,传承人受“祖训”等因素影响,导致沙河藤牌阵被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