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为什么说朝鲜族长鼓舞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你了解吗?

  朝鲜族长鼓舞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主要流传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其他朝鲜族聚居区。其源于印度的细腰鼓,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再传入朝鲜东部,成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明清时期,朝鲜族人口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长鼓舞传入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又名“杖鼓”。公元4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作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隋唐时期,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实际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中。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宋代《乐书》:“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沈括《梦溪笔谈》:“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日杖鼓,一头以手拊之”。

  到了元代,《元史·宴乐之器》对杖鼓记载尤详。《元史·礼乐志》:“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后经历代艺人改进,长鼓舞在20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式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其舞蹈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建国后,长鼓舞经朝鲜族舞蹈家们的精心改编,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使这一艺术形式日趋完善。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延边歌舞团将长鼓舞搬上舞台,从而扩大了长鼓舞的影响,60年代又在独舞的基础上,创作出长鼓的群舞表演。长鼓舞不仅鼓技惊人,花样翻新,亦在于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人美好的艺术享受。  

  表演形式

  朝鲜族长鼓舞既可集体表演,也可单独表演。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表演时以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舞者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长鼓不仅是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乐器。整个舞蹈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实现了人、鼓、乐的高度协调。

  演奏特点

  长鼓声音语言,主要为噔、哒、空三种,通过不同组合变化,成为不同节奏。美在鼓声的铿锵、欢快。长鼓两端的鼓桶由纤细的腰身连接起来,来回穿梭的缩绳将两端的鼓面牢牢固定。舞者将鼓横挂胸前,左手拍鼓,右手执竹片敲击,边跳边敲鼓。长鼓两面具有不同的高、低音,呈现的节奏抑扬顿挫。

  演奏方式

  演奏时,坐势,置鼓于架上;立势,将鼓挂于奏者腹前,左手拇指扶住铁圈,其余四指可单指敲击或一起拍击手鼓面,右手执鼓棰敲击棰鼓面。经过人们不断地发掘、整理,演奏技艺极为丰富。手鼓面奏法。左手有单鼓点、单花点、双花点、闷鼓点等四种,棰鼓面。右手奏法有单鼓点、单花点、双花点、滚奏、震奏等,敲击的节奏变化有四十多种。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独唱、舞蹈伴奏。

  演奏长鼓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拍打。有两种演奏形式:一种是将较小的长鼓横挂在胸前边舞边奏,它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另一种是将稍大的长鼓置于木架上,摆在演奏者面前专作为乐器演奏,为声乐伴奏(如伽倻琴弹唱)或参加器乐合奏,常用来表现轻快、欢乐的情绪。长鼓在熟练的演奏者敲击下,两个不同的音响参插交错,两种不同的音色忽隐忽现、时轻时重、抑扬顿挫,音色分外清丽鲜明。以独特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达出复杂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朝鲜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朝鲜族长鼓舞具有鲜明的朝鲜族文化特色,在朝鲜族舞蹈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引入丰富了中国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朝鲜族舞者的精心改编,为长舞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更加完美。

   长鼓舞作为一种综合民间艺术,集表演、歌唱、舞蹈于一体。既可以作为伴奏乐器,也可以作为舞蹈道具,既可以集体表演,也可以单独表演。韩国长鼓舞集舞、鼓、乐于一体,实现了人、鼓、乐的高度协调,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