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汉服是什么朝代的衣服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也被称为华夏衣冠、华服、汉装。汉服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的历史和发展也是源远流长。每个朝代的汉服都会根据当时的文化,为了穿着方便,做一些改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历史和不同的风格,并且形成了他族无可比拟的特色,与我国的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区别。

  汉服是什么朝代的衣服?

  据古籍记载,汉族很早就有了相对独立的服饰体系。远古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衣不蔽体,对当时的人类而言,服饰的起源更是为了实用。石器时代以后,人类逐渐掌握了制作工具和实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并由此创造了原始服饰。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来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善。

  经过夏商两朝后,冠服制度初具雏形,而且根据探索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有了形状,而服装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上衣和下裙,即衣裳制,上为衣下为裳。上衣的袖口比较窄,在腰部的两侧有着很宽的腰带,比较常见的一种即为“交领右衽”,即左衣襟覆盖于右衣襟之上,这和中国传统认知的“以右为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周朝的服饰大约沿袭了商朝的风格,但也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宽松,而且衣袖也有广袖和窄袖两种,领子已经是交领。而且腰间会有很长的带子,有时候还会在腰上挂上一些玉石,而裙子和裤子的长度已经是及地,但是这种服饰有时候还是会走光。周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剧烈变化,冠服被纳入“礼制”范畴,成为礼仪的表现。从此中国的衣冠制度更加的详备。不同的仪式着服不同,并根据仪式的性质,季节等决定纹饰、色彩和质料的选用。较常见的结构是“褒衣广袖”,这类汉服的尺寸相对而言都是较为宽广的,袖子呈圆袂,象征传统思想“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春秋时期,产生了一种深衣,即深衣制的诞生。就是很长的衣衫,把衣和裳两种连在一起,延续了之前的交领风格,而且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男女,都可以穿着,裙子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最直观的区别就是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同时,在这个时期,纺织和染色也已经非常的发达,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繁琐的图案。后来随着秦朝一统天下,汉服的体系更加完善,秦代服装的相关结构也非常繁多。秦时汉服也分为两种,袖子也有长短。大多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就是男子的腰间会有带子,用来把衣服扎起来,而女子的腰间是以丝带扎起来。而就因为秦皇兵马俑的出现,对秦代的服饰以及风格方面有着很大的发现。

  汉朝服饰直至东汉明帝,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男子主要穿着宽衣大袖的袍服,女子的服装多为对襟,下着长裙、腰束帛带最有名的为“留仙裙”。头发往后梳掠,插步摇、花钗作为装饰,奴婢多以巾裹头。襦裙制式确立。同时汉代的织绣工业发达,富贵人家可以穿有好看的刺绣的绫罗绸缎衣服。

  到了魏晋时期,这个时候大家都非常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姿容飘逸的魏晋风度也反映到了汉服上,所以飘逸是魏晋服饰风格上面最大的特点,而这个时候的男子多穿宽大的袖衫,大都是上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而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故成为一时风俗。

  隋唐时期,中国南北朝重新统一,社会安定,百业旺达,纺织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服制在考证古今衣冠及礼仪的基础上进行了统一颁定,使朝仪典庆服制有序,且隋朝时期,袍服制初步建立。即用一块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间无接缝,自然一体,明显区别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创举,因为自古汉服外衣都是分上下两截的。

  到了唐代,法服和常服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是齐头并进的。法服是一种传统服饰,包括冠、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唐代一般男子的服装以袍衫为主,袍衫在唐代穿着普遍,帝王常服及百官品色服均为袍式。唐代女子则一般以襦裙为代表,半臂,披帛等都是襦裙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大体沿袭隋唐旧制。唐朝灭亡后,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统一的朝代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人们对美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服饰开始崇尚朴素,重视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基本特征。宋朝汉服一改唐朝汉服的雍容华贵、色彩鲜艳大胆的特点,服饰造型简洁质朴、颜色淡雅、色调单一,追求质朴天然,整个气质显得更自然、更典雅大方!其中褙子在社会上流行并成为典型的宋代服饰。男子则依旧沿袭唐朝,大多还是圆领袍。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期,服饰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朝由于民族矛盾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工业和手工业受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到了明朝,明成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制与唐制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然而,满族统治的清朝要求“剃发易服”极大地限制了汉服文化的传承。满服的服饰制度,可以称为有史以来最周密复杂的制度,但其中也借鉴了很多明朝的礼法,并同时推出“十从十不从”的柔怀政策,所以清朝时期,汉服也并未就此断绝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