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人偶戏起源于南宋,不设布幛。主要流传于海南西北部的临高、儋州、澄迈县部分地区。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与偶同扮一个角色,表演灵动、唱腔动听。是海南独有,世界罕见的稀有剧种。其表演特点是人偶同台,用艺人的声色来补充手中人偶声色的不足。其唱腔以临高方言为自己的语言媒介。和临剧的声腔一样。海南的人偶同台木偶戏兴盛于临高县,与其他地方的木偶戏有很大的区别。音乐以双唢呐为主。演员擎木偶粉墨登场。木偶造型美观,眼口能动,栩栩如生。人装与木偶相同,演出时有时以木偶为主,有时以人为主,有时是人偶合作。人要唱念做打,还要操纵木偶和自己的表演协调。
临高人偶戏流传于哪些地方表演方式有什么特色?
临高的人偶戏“人偶同演”主要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在临高、儋州、澄迈县部分地区,约有100万说临高语的人喜爱。在海南岛临高县表演木偶戏时,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人偶一体,合扮同一角色。这种人偶交叉的表演方式。这种人偶交叉的表演方式,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国木偶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剧种。清康熙年间修撰的《临高县志》记载:“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医药,每于节例,端木偶于肩膊,男女巫唱答为戏,曰驱魔妖,习以为常。”据考证,临高人偶戏是南宋时从大陆传入的。当时,每当有灾难或疾病发生时,人们就抬着神公佛香绕村挨户游走,并念咒、舞手来“驱神赶鬼”,而后逐步演变为手挚木偶演出的人偶戏,当地人也称之为“佛子戏”。
因为临高人偶戏的歌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所以人们很喜欢,在群众中有很深的基础。临高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哼一段,很多老人甚至小孩都可以随便唱几十句或者几百句。临高人每逢祭祖、婚礼、生日、孩子考大学等喜庆活动,也会邀请剧团到村里演出。附近地区的农民也骑着摩托车或用手扶拖拉机载着人来观看,非常热闹。演出的帷幕在富有地方色彩的“阿罗哈”音乐中徐徐拉开,演员一人一偶,按照剧情登台表演,时而以偶为主,耍尽偶味,情趣盎然;时而人偶合作,协调和谐,变化多姿:时而由人替演,弥补木偶的不足,保证动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常获得观众的阵阵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