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发源于晋朝,成型于唐宋,兴盛于明代。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传到了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省。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包括“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具特色。由木偶表演剧、布袋木偶戏、木偶头雕刻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的传统民俗艺术。布袋木偶戏精致逼真。用五指操纵木偶进行的表演,既能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是一种具有高超技艺、精美造型和独特风格的木偶剧种。
漳州布袋木偶戏起源于什么时期是怎样的一种表演艺术?
漳州布袋木偶戏,也叫掌中戏,是傀儡戏剧的一种。南宋漳州知州朱熹曾颁文“劝谕禁戏”、“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财物,装弄傀儡”。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元夕初十放灯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鳌山置傀儡搬弄。”说明漳州布袋木偶戏在宋代至明代时期已经十分兴盛。清朝中期以后,出现不少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3派,各具特色(后牡丹亭被列入福兴派)。
漳州布袋木偶戏是集木偶表演、木偶制作、木偶剧、布景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用手指和手掌控制木偶,使其像人类一样表演。再加上表演者与木偶行为相一致的唱词和道白,使得布袋木偶的表演呼之欲出、十分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