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原名倒七戏,又名小倒戏、小戏,还有花篮戏、采茶戏、灯戏、二小戏、三小戏、和州戏、倒祭戏等叫法。流行于安徽江淮之间的皖西、皖中、江南部分地区。以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和淮河花一带的花灯歌舞为基础,并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庐剧的传统唱腔由主调跟花腔两部分组成,表演简单活泼,朴实真实。同时庐剧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早期庐剧用锣鼓伴奏,主要有堂锣、大锣、小锣三件打击乐器。
庐剧有哪些别称其传统唱腔有哪两个部分组成?
庐剧,又名道七戏、道祭戏、稻祭戏,旧称倒七戏,又称花篮戏、采茶戏、二小戏、三小戏、灯戏、和州戏、倒祭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合肥、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是在安庆市大别山、淮河一带的山歌、门歌(门头词)、民间花篮舞、花鼓灯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小戏。当时的演出大多采用唱一段舞一段的形式,舞蹈如“绕篱笆子”、“绕门转子”、“一条龙”、“剪子股”、“荷叶翻身”等,与淮河一带的花鼓灯相似。
庐戏唱腔分为两部分:主调和花腔。主调是折戏、本戏的主要唱腔;花腔则多为民歌小调,多用于三小戏。值得一提的是,庐戏的唱腔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是会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当舞台上演员演唱到一定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乡土味浓厚,风格格外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