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又称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传统戏曲之一。流行于福建省和台湾省的闽南语地区,以及东南亚的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诞生于明末清初。前期只是在民间乐曲伴奏下作即兴的化装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发展成为文武合一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
高甲戏有什么别称又有哪些脚色行当?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源于福建泉州,起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剧目分为三大类:“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高甲戏最初的角色只有生、旦、丑,后来陆续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高甲戏的脚色行当原只有生、旦、丑。后来又陆续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等。在这些行当中,丑是最突出的。丑行可分为男丑和女丑,男丑又分为文、武丑。文丑有长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则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几十种。丑行表演艺术丰富多彩。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作设计出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等表演类型。以对不同人物典型行为的拟示或以对木偶戏和动物动作的模仿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轻松幽默,妙趣横生,夸张而不失实,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高甲戏的武打中吸收了提线木偶和民间舞狮的技艺,形成“冷煎盘”、“大碰场”、“凤摆尾”等动作,别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