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
川剧流行于哪些地方有哪几种声腔组成?
川剧流行于四川、重庆和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剧种。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的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腔等。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过程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剧,一直延续至今。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了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为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