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簧(又名陕二簧、山二簧)是陕西省安康市和湖北省竹溪县的传统地方戏。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起源于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初受秦腔影响,吸收了昆曲、吹调、高伯子等曲调,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为与“京二簧”区别,又称“土二簧”。汉调二簧在发展中形成了安康、汉中、商雒、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其脚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
汉调二簧流行于哪些地方都有哪些行当?
汉调二黄起源于古都长安。因梨园法曲的二黄派以黄幡绰为首,其最擅长的节目是黄冠体调,所以被称为二黄腔。明末清初以“西秦腔二犯(二黄)”流传各地。清初流行于陕西安康、汉中、商洛等地。安康派汉调二黄主要为清乾隆元年(1736)西安乾胜班和乾隆中期西安泰来班直接传播,受汉水流域山歌、民歌、小调的影响,吸收了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并与地方方言相融合,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又称土二黄、山二黄、陕西汉剧。此后,此后全国出现的声腔剧种,包括清末形成的京剧声腔,都与其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汉调二簧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雒、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其脚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老、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生、老旦通常用真声演唱,但用假声演唱,净则使用虎音。其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西皮用来表达快乐酣畅的情绪和情景,二簧则用来表表现悲哀、肃穆的情绪和场面,演唱中根据剧情需要交替使用,形成甜音、苦音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