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梆(又名怀调,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戏、小班戏)是河南省的传统地方戏。怀梆的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形成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河内县以前的居民大多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所以海神戏保留了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结合河内当地的风俗和方言土语,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怀庆府一带特色的声腔剧种,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怀梆的起源有什么故事说法又有什么特色?
金天德年间(1149-1153年),“竹马”、“旱船”、“龙灯”等社火故事在怀庆府非常流行,民间还流传着《剪剪花》、《挑花篮》、《风摆柳》等杂曲小调。可以说,社火故事跟杂曲小调以及后来的“海神戏”为怀梆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明代世子乐圣朱载堉汲取民间音乐的精华,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更促进了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当时流行的“响器班”、“金鼓会”就是朱载堉编创的。后来的民间艺人逐渐将这一地区的民间曲调和传说故事搬上戏曲舞台,并受到弋阳腔、昆山腔及乱弹、梆子腔的影响。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怀梆逐步成为了古老而稀有的河南传统地方戏。因起源于明代怀庆府,故称怀梆、怀调、亦称“怀庆梆子”“老怀梆”。怀梆始于明末,清朝成形,清至民国时期成熟,有300多年历史。属于梆子腔体系的稀有剧种,长期流行于民间。
怀梆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化妆,服装,脸谱等和豫剧有共之处。其唱腔和道白使用了怀府话的音韵和语调,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特别是在演唱中,经常使用“挑后嗓”,即在唱句尾用有声无字的装饰性花腔----“讴”,音调突然提高六度---八度,激越高昂,别具风味,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因其发声方法、曲调的装饰和表演等方面存在差异。怀梆的唱腔、道白、伴奏、身段和特技表演等均具有粗犷、奔放、豪迈、激越的特点,撼人心魄,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和感染。怀梆属于北方梆子系统的板腔体,唱腔、念白都是按照古怀庆府口语发音吐字,具有浓厚的地方方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