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宛梆由来 宛梆唱腔的特点

  宛梆是河南内乡县地方传统剧种,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地方戏曲剧种,生长和流传于豫西南的南阳及周边地区。早期人们称之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宛”,南阳行署于1956年正式命名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宛梆的主弦是早期秦腔中的大弦,发音高亢,宛如鸟鸣,配以枣木梆子,风格独特。宛梆唱腔音乐属板腔体,辅以月琴、三弦、坠胡,以枣本梆击节,并配之以大锣、单皮鼓等打击乐器,给人以粗犷豪迈、激越、奔放的感觉。

  宛梆的由来有哪些说法其唱腔的特点是什么?

  宛梆的由来,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宛梆是豫剧的一个分支,有“二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也有记载说豫剧流传至南阳一带,称作“南阳梆子,和豫剧应该是同宗、同族、同根。也有说是明末清初从陕西东路秦腔传入河南南阳,结合当地的乡音俚语、民歌小调、民间说唱,逐新演变而成的。早期叫“西调”,可能指的是来自西边的唱调。清末民初人张嘉谋在修订《南阳府志》时曾批注云,南调起于明代。周始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南阳梆子“则为河南梆子的豫西调,其成为一项剧种,系清代乾隆以后,初起于河南南阳”。冯纪汉在《豫剧源流初探》中指出:“道(光)、咸(丰)以前,豫南、淮北一带的沙河两岸,普遍流行着南阳梆子。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昆曲、弋阳腔弦素、罗戏等其他剧种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剧种。

  宛梆在唱腔音乐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变化很多。宛梆既有陕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乐平仄规范,还有楚乐的委婉清丽。用以烘托感情的假腔为高八度无字行腔,系宛腔一绝,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受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滋养的宛梆,是研究河南梆子早期生态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