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威县乱弹流传地 威县乱弹包含了哪些唱腔

  威县乱弹是兴起于清代康熙末年的一种地方声腔剧种,到嘉庆、道光时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京徽合流后,乱弹脱颖而出,走向独立。威县乱弹是一种多腔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北威县。其声腔包括乱弹腔,昆曲,扬州乱弹,高腔,罗罗,唢呐二黄和杂腔小调等。

  威县乱弹主要流传于什么地方包含了哪些唱腔?

  始于明末的乱弹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于清河、威县一带。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山东威县、临清一带广为流传,成为河北乱弹。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四大剧种。道治、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起来,分为东、西两部。东路流行于鲁西北的临清、夏津、聊城等地。西路流行于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

  威县乱弹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包括乱弹腔、昆腔、扬州调(吹调,又称扬州乱弹)、高腔、罗罗、唢呐二黄、杂腔小调等。东、西两路乱弹唱腔以板腔题的乱弹腔为主。板式主要有二鼓头、慢乱弹、流水板、一鼓头等,昆腔、吹腔、罗罗和杂腔小调只用于少数特定剧目中。威县乱弹的唱腔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七声音阶。唱腔特点是多字少腔,高亢粗犷。老艺人有“先摆字,后行腔”之说,摆字用真气,行腔多上行,用假声翻高,曲调较平直。西路乱弹尾音翻高八度,俗称带“吼”。威县乱弹唱腔词格为上、下句结构,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本句式,其昆腔和词牌为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