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西秦戏起源 西秦戏的唱腔有哪些特点

 西秦戏是广东汕尾市海丰县的地方传统剧种,是闽南语传统地方剧种之一,又称乱弹戏,流行于汕尾、潮汕、闽南及台湾等地。明代西北的西秦腔流入汕尾市(海陆丰),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清初的西秦戏。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戏,其武打技巧取法南派武功。

西秦戏起源于什么时期其唱腔有哪些特点?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秦腔,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闽南、台湾腔等地。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清初的“西秦戏”,至今约有400年历史。

西秦戏中的唱、白遵循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桑。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主要声腔有正线曲、西皮、二黄,此外还有少量的小调和昆腔。正线曲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曲调厚朴委婉,韵味独特,可分为二方、平板、梆子三种。正线曲的剧目占西秦戏的三分之二,因此一直被视为西秦戏的本腔。剧目多唱念并重。西皮曲调粗犷激昂,适合表达炽热、火爆、激动、紧张的情绪。是西秦戏“三十六本头”的主要唱腔。二黄曲调浑厚委婉,旋律起伏较大,节奏变化较多。二黄的反线,称为“阴调曲”,常用于表达悲凉、哀怨的情绪。其旋律风格独特,是女角常用的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