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又称“梆子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始于西周,发源于西府为陕西省宝鸡市岐山(西岐)、凤翔(雍城)。成熟于秦朝。陕甘在古代属于秦国,所以被称为“秦腔”。由于枣木梆子在早期秦腔表演中常用作打击乐器伴奏,故又称“梆子腔”。秦腔形成后,流传到全国各地。由于其完整成熟的表演体系,对地方戏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秦腔起源于什么地方其传承意义是什么?
秦腔是一种汉族民间歌舞戏曲,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生长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经过几代人的创造逐渐形成。从周朝开始,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因此得名。因为枣子梆子是用作打击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秦腔是以汉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产物。可以说是古丝绸之路上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戏曲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深刻地诠释了汉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为研究汉文化、追溯古代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线索。秦腔承载着西域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们相互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功能和现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