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陈官短穗花鼓别称 陈官短穗花鼓因何而来

  陈官短穗花鼓,又称“打花鼓”、“打鼓舞”、“秧歌舞”,流行于今天的东营市广饶县陈官乡及周边地区。是中国民族舞蹈百花园中的一朵艺术奇葩。陈官短穗花鼓来自民间歌舞——《花鼓》,以传唱为主。“花鼓”是劳动生产的一种歌舞。一般认为流行于田间唱腔,以及鼓唱、唱、节唱、送歌的习俗。明清以来,“花鼓”歌舞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其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陈官短穗兴起于清末民初,创始人是一位陈官村的民间艺人张延水。因为他创作的花鼓在鼓槌末端绑有鼓穗,且能以穗击鼓,故得此名。

  陈官短穗花鼓有哪些别称由来演变有什么故事其传承意义有哪些?

  陈官短穗花鼓,又有“打花鼓”、“打鼓舞”、“秧歌舞”等别称,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陈官乡、商河县一带。起源于清朝,由乞讨手法演变而来。陈官短穗花鼓早期由一人敲钹一人击鼓表演,后演变为一人唱或两人对唱,配以锣钹,代表曲目有《串九州》《枕头记》等。陈官短穗花鼓动作舒展、奔放,讲究“打场脚微颠,八字腿弓箭,击打头略晃,跑鼓轻如仙”,其击鼓有三四十种套路,如张飞骗马、苏秦背剑等。

  陈官短穗花鼓的说唱委婉优美,通俗易懂,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研究中国舞蹈文化艺术,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史料。凝聚了人民的智慧,表达人民的感情和愿望,对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愉悦人民的身心,提高人民的修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代表曲目的《枕头记》《串九州》《报喜歌》等小曲表现了爱情亲情、孝道礼法、行侠仗义等主题。对东营市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动作难度大,所以流传并不算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