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桂林米粉的流传是因为什么你知道吗?起源于什么时期

  桂林米粉历史悠久,清末至民国时期兴盛于老桂林市,抗战时期因大量外国文化名人和人士的到来和离去而广为流传。桂林米粉以桂林各县出产的大米和流经桂林的漓江水为基本原料,以城内老店传承的配方熬制的卤水为灵魂,以卤味粉流传最广。

  相传在秦朝时,秦始皇派大将屠睢率军经桂林南下攻打岭南。因为军中北方将士众多,吃不惯南方米食,所以将士们食量锐减,部队士气低落。为了保障军队正常行军,秦军将领想出办法,“南粮北做”,把大米加工成与面条的形状、口感类似的食品,受到将士们的欢迎,桂林米粉的雏形由此形成。

  由于长时间在南方丛林中行军,水土不服,许多秦军将士中暑、感冒,患上了疟疾等疾病。军中医生为了给将士们治病,将传统中草药与当地瑶族人提供的本地香料等煎熬制成防疫药汤,让将士们服用。由于战事紧张,将士们经常是米粉、药汤合在一起吃,久而久之,药汤就成为桂林米粉卤水的锥形。经过历代改进、加工,药汤成为如今别具风味的桂林米粉卤水。

  又因为桂林米粉创始于战乱中,将士们不可能一日三餐都生火用餐,因此,桂林来粉的配菜自然选择了以卤菜为主。也因为当时战事的紧张,将士们在非常时刻会杀了战马以解饥饿之急,所以马肉米粉后来成为桂林米粉的一大品类。

  到了民国年间,尤其是抗战时期,桂林米粉名声大噪。马肉米粉和担担米粉开始广为人知。

  桂林米粉不但有充饥功效,还有发汗、暖身、健胃、防感冒的作用。桂林米粉的吃法多样,可随着卤菜、佐料的不同产生层次丰富的口味变化。食用时,可在桂林米粉中加入调好味的猪杂、牛杂,或是锅烧肉片、卤牛膀、卤牛肝及特制的红烧马肉等,配以卤水、葱花、辣椒等调味料,做成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酸辣粉、马肉米粉、炒粉等10多种口味的桂林采粉。

  米粉的制作:先将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几天,然后将米磨成米浆,放到屋外晒干。把晒干的米浆搓成粉团,放到沸水中煮到表皮五分熟左右,捞出来捣匀,用榨粉器榨成圆条,再卷成小团。食用时,将小团放入沸水里适度煮熟即可。

  卤水的制作:熬制卤水时,先在锅中加入清水,再放入生姜,然后放入花椒、胡椒、八角、三奈(沙姜)、桂皮、桂枝、小茴香、草果、丁香、陈皮、槟榔、甘草、罗汉果等香料和中药,用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制一小时左右,滤去料渣,就可以得到卤水原汁。

  卤菜的制作:卤菜中除了牛肉和猪内脏,还常常使用锅烧肉。所谓锅烧肉,实际上是将肉煮熟或卤熟后,再油炸而成。锅烧肉的原料一般选用猪头肉。将猪头肉洗净煮熟后再捞起晾干,然后在肉皮上扎若干个小孔,并涂上老陈醋,干了又涂,如此反复几次后,再下油锅炸至表面起泡时捞起,切成薄片即成。

  桂林人爱吃米粉,可以作为早中晚的主食。异国他乡的游子回来,常常要吃一碗桂林米粉来给自己解馋。白亮的米粉之所以能这么韧滑爽口,是因为制作过程中反复揉搓;米粉本身平淡无奇,却因为味道浓郁而变得异常诱人。平淡的米粉,蕴含着人生哲理。桂林米粉承载了历史的变迁,融入了桂林人的勤劳和智慧,透过味蕾沁人心脾。它们几乎成了桂林人的早餐必备,也是每个桂林人舌尖上的家乡味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