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西湖龙井的制作工序共有几道,你知道吗?

  西湖龙井茶起源于唐代,成名于宋、元、明,兴盛于清代。主要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龙井村盛产绿、香、醇、美的优质茶叶,故称“龙井茶”。西湖龙井茶区在茶叶的种植和生产中,有选种、勤栽培、精采摘、科学炒制等一系列制茶经验。特别是在煎炸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十术”煎炸工艺,使其呈现出“色绿、香馥、味甜、形美”的品质特征。

  相传北宋元丰二年,一法号为“辩才”的高僧退居西湖狮峰,开山种茶。辩才“识风水”,种出的茶色香味特佳,遂以“龙井”冠名,这就是龙井茶的源头和由来。

  宋时,杭州西湖龙井茶区已初具规模,而灵隐三天竺香林洞所产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所产的“白云茶”,葛岭宝云山所产的“宝云茶”均已被列为贡品。大文豪苏东坡常与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在龙井狮峰山脚下的寿圣寺品茗吟诗,留下“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千古佳句,其手书的“老龙井”匾额存于狮峰山的悬岩上。南宋建都杭州,中国茶文化的中心也随之南迁至杭州。杭州饮茶之风日盛,大街小巷茶馆林立,中国茶文化和杭州西湖龙井茶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龙井茶约闻名于元代,被视为佳茗。外族的入侵,带来了不同文化,也使茶的饮用方式产生了不同变化,从原来的团茶煮末煎汤,变为散茶冲泡为主。元代茶人虞伯生写了一首《游龙井》,把龙井与茶连在一起,诗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檐莆中,余香不闻嗅,但见飘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煮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明代时龙井茶崛起,逐渐声名远播,与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六安茶、天目茶同列为六大名茶。明嘉靖年间《浙江匾志》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其描述的,已是如今龙井茶的形状了。一旗一枪,指的是采摘的时候,摘取的是一叶一芽的嫩尖,经炒制后,扁扁的一片,似兵器长枪中的枪尖,旁边则是枪缨或枪旗之状。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上龙井,巡视龙井茶区,品茗遣兴,题写六首龙井茶御诗,亲封胡公庙前“十八棵御茶树”,奠定了龙井茶的至尊地位。

  西湖龙井茶经过千年的岁月洗练和茶农的智慧沉淀,逐渐形成和完善了独具匠心的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使之呈现出“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质特征。后人将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总结为“十大手法”,成为西湖龙井茶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绿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长期生产实践,西湖龙井茶区的茶叶栽植和制作逐渐形成了选育良种、勤耕栽培、精细采摘、科学炒制等一系列茶叶生产经验,整套茶叶制作工艺凝聚了当地茶农的智慧,显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西湖龙井茶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产茶区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争相模仿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方法,冒充龙井茶,从而影响了西湖龙井茶的口碑。此外,由于城市发展的加快,茶园面积逐年减少,龙井茶产量也日益减少。在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操作的形势下,龙井茶陈旧的手工炒制工艺逐渐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