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马背民族”著称于世。蒙古族人民为了追逐水草,经常的搬迁,过着游牧的生活。蒙古族人民为了方便游牧生活,创造了马鞍马具,其发展经历了由简到繁、由拙略到精美完备的漫长发展过程。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马鞍的雏形——匈奴马鞍,匈奴马鞍比东胡的发展更快,匈奴马鞍的鞍体简单低矮,前后鞍桥尚未出现,类似坐垫。还有秦朝时出现低马鞍,具有代表性的是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的陶战马,马背上雕塑的马鞍就是个鞍垫,垫上有皮肚带三条将马垫固定在马背上,皮肚带都有扣,都在马肚的左侧,马的臀部勒后鞧,马头套着,用青铜铸件和铜丝穿编石灰石块而成。
西汉的晚期,一种凹型的的高鞍出现了,两晋南北朝鲜卑东胡的支族出现前后桥凸起的马鞍,马鞍两端从平坦转为高翘,限制了骑手身体的前后滑动趋势,提供了纵向的稳定性,所以称之为“两桥垂直鞍”。
隋唐时期,突厥人的马鞍的形状又有了新的变化,前鞍桥高而直立,后鞍桥向下倾斜,称之为“后鞍桥倾斜鞍”。这种样式的马鞍,方便骑乘者的上下,是马鞍发展的一大进步。
元朝出现了后桥较低的征战马鞍和前后桥平缓的生活马鞍,此时的马鞍具就更为种类繁多了。明代的马鞍做工简单,装饰物很少,俗称简式马鞍。
清代的马鞍装饰华丽,做工精工细,有坐鞍、驮鞍、车鞍和喜鞍,而且清朝还出现了景泰蓝马鞍(又称珐琅)。近现代的马鞍继承了历代马鞍基本造型和装饰纹样。
对于蒙古族马鞍的长处,宋朝人彭大雅在其名著《黑鞑事略》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其鞍辔轻简,以使驰骋,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竖而后平,故折旋而膊不伤;镫圆,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阔,故靴易入。缀镫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断烂,阔才逾一寸,长不逮四总,故立马转身至顺。”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马具制作经验,出现了众多的马具制作匠师。从用途时代地域和造型等几个方面,可将蒙古族马鞍分为以下几类:
(1)按用途分:有生活马鞍、庆典祭祀马鞍、赛马马鞍以及拖官章的马鞍。生活用的马鞍如坐鞍、驮鞍、车鞍、狩猎,放牧,出席礼仪活动时用的马鞍。坐鞍做工考究,有金的、银的、铜的、漆的等等,例如清康熙皇帝的皮鞍,驮鞍的装饰简单,全是木头做的,驮鞍有两种,一种是中间掏空,放物品。一种是两边带钩,钩住物品。
(2)按地域分为:马鞍按照人类的居住地点可以分为鄂尔多斯马鞍、察哈尔马鞍、卫拉特、科尔沁马鞍、哈萨克马鞍、土尔巴扈马鞍、乌珠穆沁马鞍,巴尔虎的马鞍等等。巴尔虎的马鞍前后鞍鞒低,底座宽大,银饰用的特别多,图案细致。马镫比别处大一些,有的地方,即使一个部族,马鞍方面也有微小的差异,而阿巴嘎式马鞍主要用于游牧。哈萨克马鞍又被人们称为军用马鞍,用于内蒙古地区和新疆地区,前鞒细小后鞒宽大。哈萨克马鞍地域特色特别强烈,它在前后舌上漆有各种哈萨克图案。
(3)按造型分为:马鞍在造型上也形式各异,有小尾马鞍、大尾马鞍、人字马鞍、大官座马鞍、小官座马鞍、羊尾马鞍,小三元马鞍等等。大尾式:前桥直立,后桥平缓宽大,乘坐舒服,主要用于礼仪活动,如馆藏阿拉善亲王府遗物。小尾式马鞍前桥直立,后桥比大尾式马鞍短而且平缓,主要用于长期跋涉。尺寸偏大的马鞍,如兴安岭地区的乌兰毛都式,适合坎坷不平的道路,结实耐用,乘坐相对舒适。
(4)按材料分:金马鞍、银马鞍、铜马鞍、景泰蓝马鞍、鲨鱼皮马鞍、蟒蛇皮马鞍、金银铜马鞍、掐丝珐琅彩马鞍、漆底镶贝纹马鞍、骨质镶嵌纹马鞍、嵌珍珠、嵌宝石、镶嵌牙骨鞍、实木雕刻纹马鞍,鲨鱼皮彩绘马鞍。檀香木马鞍。有全木头做的,也有鞍板和鞍座是木头做的,前后鞍桥用铁做的。有的鞍桥高耸,又厚又大,有的只是两个小片,全部鞍木都用牛皮包裹起来,玲珑而光滑。
蒙古族马鞍是木工、皮毛、金属甚至刺绣等多种工艺的综合来完成的,其主要特征有:
(1)材料选择方面,鞍骨制作主要使用木材。木材为天然材质,易获取,且有较好的韧性,易加工。常用木材种类多样,常见的有榆树根、桦、杨、柳、枫木等。鞍骨制作对木材体积、生长形态有要求。木材生长弧度、开叉角度等要符合人和马的生理曲线。木材质地需具备坚固、轻便的特性。马鞍的包裹覆盖材料主要以布、毡、皮革为主。马鞍的固定连接材料主要为金属铆钉、扣环、皮绳等。
(2)装饰风格方面,蒙古鞍在装饰上具有民族特色,马鞍用料色彩艳丽、花纹丰富。运用大量蒙古族吉祥图案作为装饰。在王公贵族的高档马鞍中还运用掐丝珐琅、漆艺、稀有动物皮革装饰、金属錾刻浮雕、贵金属装饰、宝石镶嵌、错金银、拼布、刺绣、皮革雕花、鎏金等装饰艺术手段。
(3)造型结构方面,造型与使用目的关系紧密。为适应剧烈的马上运动需要,马术、马上运动鞍以前后高桥为主。日常骑行、运输等以前部高桥为主。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反映了蒙古族的手工艺水平以及审美情趣,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集中体现。蒙古族马具制作精良、选材方便,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实用价值,其制作综合了木工、刺绣、毛皮、编织、金属等制作工艺,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具是草原游牧文化的标志,凝聚着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它的产生在北方草原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集中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意识及其民族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马具的加工制作方法中蕴含着一定的科技因素和文化信息,很难用现代技术取代,有其特殊的工艺价值。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马具制作经验,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已成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马具制作集木工、刺绣、皮毛、编织、金属等制作工艺于一体,制作工艺精良,用料考究,使用舒适,装饰华丽,特色鲜明,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意识及其民族文化特色,具有特殊的工艺价值和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