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潞绸作为山西丝绸业鼎盛时期的代表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鼎盛时期山西丝绸业的代表——潞绸,产于山西长治,因潞州而得名。历史上曾与杭缎、蜀锦齐名,是中国三大名绸之一。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丝织品,是明清皇家贡品,是支撑晋商发展的主要商品。因其精美之美,在明代成为出口海外的热门商品,朝鲜呼以潞洲紬。传统潞绸手感厚实、耐用,出土器物的组织结构为三枚斜纹地、纬六枚斜纹提花,辅以刺绣、手绘等。

  潞绸,即古潞州织造之绸,它产生于何代,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明代潞绸曾发展到鼎盛时期,山西的潞州因此而成为北方最大织造中心。潞绸长期作为皇家贡品上贡朝廷,据《潞安府志》记载,洪武初年,潞州六县有桑树8万余株,织机9000余张,绸庄丝店遍布街巷,机杼之声随处可闻。潞绸品种丰富多彩,有天青、石青、沙蓝、月白、酱色、油绿、秋色、真紫、艾子色等十余种花色,规格分大绸、小绸两种。明代中叶以后,潞绸成为畅销全国的产品,“土庶皆得为衣”。创作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有17处提到潞绸,同时期的另一部名著《醒世恒言》也多处提及潞绸。在其他典籍中也可不断看到潞绸的记载和描写,由此可以想见潞绸生产和销售的繁荣情况。

  由于腐朽的封建政权和官僚制度阻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朝廷的横征暴敛以及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动荡,广大机户不堪其苦,怒而“焚烧绸机,辞行碎牌,痛哭奔逃,携其赔累账簿,欲赴京陈告,艰于路费,中道而阻”,终使潞绸行业一蹶不振。光绪八年,经中丞张之洞专折秦请,长治停额供之例,从此潞绸便销声匿迹了。

  潞绸,是山西丝绸业鼎盛时期的代表,产于山西长治,因潞州而得名,历史上曾与杭锻、蜀锦齐名,名列中国三大名绸之一。穿丝绸其实就是在穿文化,现代潞绸是将几千年丝绸文明与现代时尚交织在一起的艺术品。

  早在盛唐时期,山西的丝与绸就已在“丝绸之路”通行。拂去历史的尘埃,追溯中国丝稠文化的起源。上古炎帝农耕时期,地处太行山脉的长治就已经开创了栽桑养蚕的历史。

  从隋朝起,潞绸就已成为山西州府向朝廷进贡的主要物品。从《隋书》记载:“上党,人多种农桑……”享有“南淞江,北潞州,衣天下”的历史佳话。由此可见蚕桑生产在长治等地兴盛已久,并在当时形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力。

  丝绸之路是西方了解丝绸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通道,据《山西通志》记载,早在盛唐时期,山西的丝与绸就已在“丝绸之路”通行,且山西人还在西域诸国(阿拉伯地区)传授缫丝织绸技术,说明山西当时的缫丝、织绸技术已相当成熟与发达。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就藩于潞安府后,在山西设立织染局,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使潞绸在潞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织造规模,是当时山西省进贡的主要产品和赋税的大宗来源,盛极一时,作为皇室贡品,代表了明清山西乃至全国纺织技术的较高水平。明万历年间,潞绸发展到鼎盛时期,“士庶皆得为衣”,此时潞绸作为普通百姓的饰品,充分融入到了民间,作为一种衣着饰品,承载了深刻复杂的审美、习俗等文化内涵,融入了灿烂的中华丝绸文化之中。据乾隆《潞安府志》记载,长治有织机13000台,登机鸣杼者数千家,“潞绸”名扬四海,与“杭缎”、“蜀锦”齐名。清代也是潞绸长足发展的阶段,据史书记载,长治每年生产丝绸达3000匹。

  潞绸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其积淀下来的许多表现形式不仅具有艺术欣赏、启蒙、认知和审美价值,而且是研究当地人民精神生活最生动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社会和工艺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