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丝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丝绸在社会礼仪、风俗习惯、工业经济、文化作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汉字中有很多和丝绸有关的字。在古代礼仪中,丝绸制成的龙袍是至高无上的,绸缎是常用的礼物。杭嘉湖地区的人们把蚕丝被视为最重要的礼物,婚礼甚至葬礼都要送蚕丝被。
作为中国丝绸文化中最耀眼的辑里湖丝更是一个经典传奇。它是明清皇帝制作龙袍的指定原料,是最早被西方世界认可的民族工业品牌,是西方世界向我们倾销洋货赚走白银之际,为数不多的创造白银内流奇迹的国货。显然丝绸中以辑里湖丝产生的影响力更为巨大,聚焦研究辑里湖丝相关文化对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丝绸文化的演变和伴生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辑里湖丝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的辑里湖丝仅指南浔镇辑里村出产的丝,但随着辑里湖丝的成名,周边地区纷纷效仿辑里丝的制作工艺也冠之辑里湖丝之名,最早是临近南浔的震泽、双林、练市、东迁等地,随着辑里湖丝的进一步出名销售辑里湖丝的获利巨大,其影响扩展到整个太湖流域。广义的辑里湖丝包含土丝复摇后的丝经,有来自多个省份的原料。
下面将从狭义辑里湖丝的发源地,湖州市南浔镇辑里村村民的房屋建造特色中分析典型的江南水乡平原地区养蚕人家的建筑风格,以管窥丝绸文化的影响力之一。
一、辑里村的民居分布充分体现村民对水资源的利用。
以前,养蚕跟缫丝是连在一起的,采茧之后马上就缫丝,为了防止蚕蛾破茧,缫丝工作必须尽快完成。家家户户都有缫丝车,缫丝是养蚕人家必须掌握的技能。缫丝需要大量的水,缫丝要求“用清水、勤换水”,讲究水质,水清是丝白的关键。
其一、水质直接影响丝的品质。太湖之滨为江南水乡,本就水资源条件优越,而自乌镇向北流向南浔的雪荡河更是清澈透明(宛如荡漾的雪融之水)。雪荡河从南面乌镇方向笔直而来至辑里村处拐弯西北方向然后再往北到南浔,此拐弯处名曰“穿珠湾”,湾处有分流口入水辑里村。流入村子后河道几经曲折,淤澄作用,水质更清,据传“澄如镜,透度100%”,故名“淤溪”。公元1840年编印的《南浔镇志》载:“雪荡、穿珠湾,俱在镇南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在工业革命之前,在现代缫丝技术的水质调节工艺应用之前,这种天然水质对蚕丝光泽洁白程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古代辑里村民发现并利用这种清澄的河水来缫丝,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二、取水的方便程度则影响缫丝的效率。以前没有自来水,缫丝取水完全依靠人工,为了取水方便,辑里村的民居都是沿淤溪河两侧而建,每个村民家都有下河的“硚口”,“硚口”离房子一般不超三丈。
较近的距离便于蚕农缫丝时多换水勤换水,保障了蚕丝的洁净。
二、辑里村的民居分布充分体现村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
其一、分散的民居有利于蚕农就近取料提高采桑叶效率。养蚕相对其他养殖产业来说总体周期短,但周期内每天花费的时间多。养蚕最费时间的是采摘桑叶的工作,当蚕宝宝大龄时,食叶凶猛发出的“沙沙”声如下雨,蚕农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树上采摘,遇到下雨天更是辛苦。为了节约时间,便于采摘和搬运桑叶,桑树园离蚕房越近越好,最好是房子就处于桑园之中。在这种需求之下,辑里村蚕农们建造的房子具有明显的分散特色,都非常靠近自家的桑园地。这一点跟连片成块的其他地区民居或本地的渔民集聚区具有明显的区别。同时临近桑园地也方便倾倒蚕屎桑叶等残留,尽量减少劳动量。在辑里村,桑树是财富之树,没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忌讳,桑树多多益善。
其二、分散的民居有利于多栽桑树多养蚕。分散的民居,屋子前后左右皆可栽桑,故说辑里村无不桑之地。桑树是较适应打理的,既可以人为剪伐控制桑树的高度,也可以任其自然生长成五六米以上的大树(这种一般是河边的位置),还可以类似灌木式的种植。在辑里村的一些沿河桑树地里存在许多陶瓷砖瓦碎片,据了解是以前的民居旧址,因战乱变迁而毁。
三、辑里村的民居造型充分体现村民对养蚕要求的适应。
因养蚕的收入高时间短,所以辑里的村民都养蚕,都尽量多养蚕。养蚕期间凡是家里能用的空间都用上,有些人家里房子面积不够用,在大蚕期间甚至把吃饭桌子搬了把床拆了用来养置放蚕宝宝。一直以来,村民把养蚕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在扩建房子上。只有在1958年到1982年的集体养蚕时期,每个自然村兴建了统一的“蚕场”,那时村民房子基本不作修建。到了1982年开始实行承包到户,家家户户单独养蚕时,村民的建房需求又被激发。适逢那时村里建了个砖窑厂,当时政策上又允许村民建房,而这时大部分村民通过养蚕都已经积累了一些造新房子的钱财。所以目前综观辑里村的房子,很多是80年代初所建。
从房子的布局来说,80年代辑里村村民的房子布局适宜养蚕。房子沿河而建,或是房前有河房后是成片桑园,或是房后有河房前是成片桑园,这样的位置比较通风透气利于蚕宝宝健康生长。从房子的造型看,一般为两间两层楼,附加一个灶屋间。两层楼的底下两间房子中间有个大门框,便于养蚕器具的搬动和运送桑叶。楼上房子干燥适宜存放蚕匾。灶屋间与蚕房隔开,可以避免油烟对蚕宝宝的影响。这种典型的农房结构在辑里村周边普遍存在。
四、辑里村村民的房子同其他地区村民房子的区别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渔民、粮农、蚕农的房屋建造特色各不相同,原因在于不同的从业需求对房屋功能要求不一样。如渔民主要在野外从事养鱼捕鱼,房屋主要是为为了住人休息之用,房子一般造的比较密集,典型如荻港村房子前后好几排;粮农需要考虑搬运储藏粮食方便,很多把房子建在田野里或临近田野;蚕农要考虑摘桑叶缫丝取水方便,故房子最好靠近清洁的水源四周有足够空间种植桑树。
同为养蚕人家的区别。手工缫丝时期养蚕连带缫丝所以房子需要临水而建,到了工厂化缫丝时期蚕农直接出售鲜茧所以房子离水源近不近已无需考虑。
五、随着养蚕的衰退,房子造型结构出现显著的变化。
近来,栽桑养蚕在辑里村在江南日益萎缩,甚至不排除未来完全消失的趋势。相应的,现在村民的建房子已不考虑养蚕功能。在政府统一规划建造的新农村中也不再考虑农业需求。农房向非农化方向发展,已经看不到养蚕的印记,也不再适应养蚕。而在目前新兴的蚕茧主要产区云南广西等地,大棚养蚕、机械化养蚕等逐渐流行,养蚕区域跟生活区域明显分割,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养蚕必将沿着规模化专业化智能化工厂化方向发展。蚕房也将呈现工业化设计建造的转变。
辑里村现存的农房是因辑里湖丝绸的盛名而适应扩大蚕桑生产的需求,在长期的村落发展中形成并保存下来的,是蚕桑文化影响的见证。随着辑里湖丝文化的扩展,这种乡村建筑影响了其他养蚕区,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建筑,可以预见这种建筑在未来不会再出现。呼吁将辑里村这一典型的乡村建筑作为中国蚕丝绸文化的重要物证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