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起源于什么时期?其工艺有哪些步骤?

  蚕丝织技艺(余杭清水丝棉技艺)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地方传统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当地出产的清水丝绵历史悠久。早在周朝,这里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余杭清水丝绵因以水净漂清而得名。长期以来,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沿不绝。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不断将其融入制作丝绵的技艺中,使这项技艺成为余杭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余杭的清水丝绵洁白均匀,手感顺滑,弹性好,拉力强,不含棉块、筋、杂质,品质优良,备受世人推崇。

  历史上,余杭―带的农家妇女把不宜惮丝的双宫、柴印、黄斑茧做成丝绵。农妇们在世代相传的制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蚕丝由丝素和丝胶构成,丝胶占20%~50%,是茧丝的保护层,略带黄色,质地脆硬。由于丝胶的存在,茧丝光泽暗淡,手感粗硬。

  在制作丝绵时将蚕茧加以练煮、剥翻、漂洗直至扯绵。丝胶除去愈净,丝绵质量愈好,在技艺上需要掌握分寸。此外,制丝绵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良好的水质。水在丝绵制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水质的好坏,对制绵有直接影响。余杭位于苕溪两岸,天目万山之水倾斜于苕溪,温而不寒,对制绵较为有利。[

  余杭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而得名。余杭位于苕溪两岸,天目山泉泻于苕溪,温而不寒,杂质较少,利于制绵。制作中丝胶去除愈净,丝绵质量愈好。余杭清水丝绵制作对手工技能的要求较高,其生产完全依靠制绵者的技巧来完成。

  长期以来,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沿不绝,在此过程中,传承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不断将之融汇到制绵技艺中,使这一技艺成为余杭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余杭制作的清水丝绵色白体匀,手感柔滑,弹性好,拉力强,无绵块、绵筋和杂质,品质优异,向为世人所重。

  20世纪70年代以来,余杭境内的大批桑树遭到砍伐,加之蚕桑生产经济效益不高,蚕桑养殖大量减少,蚕户纷纷转行,使得丝绵制作原料缺乏,成为无源之水。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对传统工艺造成了巨大冲击,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一时难以为继。保护和传承这项古老的工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共同努力完成。

  虽然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蚕桑生产面临着经济效益比较低下,蚕农经营规模小,生产和市场风险大等困难。此外,保护规划的实施也面临专业力量不足、资金投入较大、相关生产性保护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为做好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项目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定期召开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会议,初步建立了年度考核机制、培训宣传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部门协调机制,为项目的保护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年年初,及时召开工作座谈会,了解保护传承的新情况、新问题,研讨解决办法,积极推荐该项目参加各类宣传展示活动。

  余杭区每年投入30多万元,保护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并确立龙光桥廿四度自然村为蚕桑丝织文化保护实验区的中心区。2019年5月,余杭区在星桥二小建立了非遗少儿传承研究院,将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作为主要内容进课堂、进教材,邀请非遗专家对该项目的核心技艺、重要价值、传承情况等进行交流研讨。

  同时,对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俞彩根的作坊进行转型升级,吸引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优化传承人年龄结构,尝试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邀请相关企业和设计师开发衍生产品和文创产品,增加蚕农和丝绵生产者的收入。每年5-6月开展蚕桑文化之旅,以北唐村为基地,现场展示缫土丝、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