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哪些地方的传统手工技艺?有哪几个种类?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上海黄浦区、江苏南京市、江苏江都市地区的传统手工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工艺需要经过绘图、雕塑、翻模、拼装、焊接、灌胶、绘錾、表面处理、景泰蓝、镶嵌、装配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最终制作成精美的成品。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源于两汉,兴盛于唐宋,辉煌于明清。据《国宝大观》中记载:“江苏邗江(时为江都)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士有“广陵王玺”金印和十余件制作非常精细的小金饰件。从这些出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诸如锤揲、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等金银细工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唐代是中国金银器制作的繁荣时期,而当时的扬州,则已成为金银器的贸易中心,这从杜牧在《扬州三首》诗中所作“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等诗句中就可见一斑。《新唐书》中对扬州的金银器制造等手工业有专门记载。

  明清两代,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工艺有了较快发展。民国年间,江都金银首饰盛行,有30余家银楼银店,主要制作各式金银首饰,有戒指、项链、长命锁、耳钳、停钗、手镯等,也有用珍珠、玛瑙、翡翠镶嵌制作的高档首饰。

  1971年,中国轻工业部部署恢复发展出口首饰生产。1972年江都办起了金属工艺厂,从上海请来了32位金银工艺大师,加上扬州本地的数十位工艺大师,开启了江都金银细工传承的新篇章。

  金银细工作品主要有金银首饰、金银佩饰、金银器皿和金银摆饰四大类。工艺制作流程为设计绘图、配料压型、雕塑制模、组焊雕錾、表面处理(包括喷砂、美白烧蓝、刷洗、镀黑、镀银、镀金.砑光清洗、烘干)、镶宝、组装、上底座、包装等。独特技艺有錾花工艺和研光工艺。其制作器具主要有熔炼工具、配料工具、雕錾工具、焊接工具、塑型工具、研光工具、烧蓝器具及相关辅料。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继承了中国古代金银饰品制作工艺,传承了古代坩埚熔炼技法,雕錾刻花技艺和扬州铜镜的研光工艺。作品总体上呈现出“清秀典雅、精湛细腻、雅俗兼备、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纹饰精细,图案精美。

  金银细工技艺是由中国历史悠久的金属工艺发展而来,积淀了中国的先进文化思想和优秀的工艺技术,也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工艺特点。手艺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对金银细工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精、准、美的风格。  “精”主要指精细,这也是金银细工最主要的特点,如果达不到一定的精细度,细工也就不能称之为细工了。有的细工摆件薄如蝉翼,纹饰雕刻细如发丝,制作极为精巧细致,是其他工艺无可比拟的。摆件工艺的精细一方面取决于艺人高超的手艺,另一方面取决于精巧的细工工具,在雕刻纹饰的花錾中,錾子的花型多数难于用肉眼看清,需借助放大镜才得以看出。

  “准”主要指作品形体准确、纹饰结构到位、神态逼真。细工制作中,对作品结构准确度的把握是靠手艺人多年的经验积累来完成的,而不是依靠数据库进行周密的计算来实现的。如细工摆件“华龙塔”,每层塔都是一个八面体,而八面体由八个板面焊接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如果一块版面焊接位置不准确,整个塔层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美”主要指手艺人在制作中,能有效地把握材料,并能把金属材料内在的质朴和坚韧激发出来,体现手工艺的“材美工巧”的造物思想。在物品的造型中遵循形态完整、动静相约、语意双关、精美多样的造物原则,在处理手法上遵循主次分明、饱满有序的法则。

  金银细工技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弥足珍贵的科学遗产,也是技术基因的载体;其作品兼顾技术性与艺术性,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银戏工技艺源远流长,在传承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具有历史性和现代性。它是现代生活文化的表现,也间接反映了文化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特点。它的题材、纹饰、造型反映了时代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愿望。

  传统金银工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包括手工艺品、首饰、日用品等。用户有达官贵人,也有普通人;从工艺装饰到银壶再到首饰,作品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满足文化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