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对介休洪山现存的唯一传统琉璃烧造技艺,你了解多少?

  “琉璃”一词源于古印度语。它最初的代表色是蓝色,随佛教文化东传。除了蓝色,琉璃还包括金色、翠绿色、碧蓝色等铅釉颜色。釉面砖是在较高的温度下烧制而成,并施以各种颜色的釉,故称琉璃瓦。

  在中国佛教中,琉璃的地位也非常特殊。《药师琉璃光本愿经里写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可见,它象征如意美满,象征和平、生命和幸福,也象征人格、精神和境界。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件,因材质坚固,色彩鲜艳,釉色光润,一直是建筑陶瓷材料中流芳百世的骄子。

  介休因琉璃烧制技艺独具一格,久负盛名,自古就有“琉璃艺术之乡”的美誉。介休境内煤矿、陶土、水等自然资源丰富,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琉璃烧制能够扎根在介休并最终开花结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山西介休洪山镇北宋古瓷窑址中发掘出土的唐贞元十一年(795年)“法兴寺碑”碑文载:神峰北,地一所:东至大烟头,南自至,西至琉璃寺,北至石佛脚。”表明介休在唐代时即有“琉璃寺”,此时琉璃烧制技艺的运用已在洪山一带出现,其琉璃制品已经用于建筑上,这是截至目前能证明介休琉璃烧制技艺年代最早的文物碑刻记载,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介休还保存有多处始建于隋唐时期的琉璃古建筑,也有1400年的历史。从琉璃匠人的签名制度上看,在我国琉璃匠人群体中记载比重最大的也是介休藉的琉璃匠人,最早见于记载是元代,也有近700年。

  琉璃烧制技艺自唐代以来在介休境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传承,介休本地的琉璃烧制技艺流派众多,队伍繁多且庞大。在明代,介休的琉璃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介休匠师除在本地及周围的平遥、文水、汾阳、灵石、洪洞等地区活动并留下大量作品外,明代还有迁居外地者,他们将介休的建筑琉璃工艺带到新的居住地并继续发扬光大,为明清琉璃艺术的传播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多种资料表明,有介休琉璃侯姓匠师迁居至辽宁海城缸窑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自介休贾村迁移而来,“至清顺治元年(1644年)始设琉璃窑承烧沈阳故宫大政殿、以及昭陵、福陵、永陵等各处琉璃,其窑业颇兴,世袭相传,至清中叶以后匠师竟达37人之多”,且“侯氏厂工与北平官窑赵氏通,有大工则互相挹,是清代琉璃匠师的骨干。此外,山东博山颜神镇孙姓琉璃世家也认可,是由介休迁去的。清末民初,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政权的垮台,市场对琉璃制品的需求量逐步萎缩,同时由于时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烽烟四起,介休当地的琉璃烧制业也遭受重创,日渐式微。

  清末民初在介休洪山镇有个琉璃匠人叫刘泽长,其家族世袭传承琉璃烧制,他把技艺传给了其子刘少银,继续靠古法烧制琉璃勉强维持生计。刘少银成家立业后,又把技艺传给了其长子刘洪春和三子刘洪秋,后来又逢十年文革动乱,本已惨淡的琉璃业又雪上加霜从此一蹶不振。刘洪春之子刘开宝自幼就对琉璃烧制技艺耳濡目染,对琉璃喜爱有加,其父便将此技艺又传授与他。为坚守介休琉璃古往今来的质量保证,让琉璃传承的文化一直延续下去,刘开宝遵守父辈们的传授,始终坚持最传统的琉璃烧造技艺。

  改革开放之后,刘开宝从起初只生产单一的琉璃瓦起步,逐步发展成为介休市唐源古建琉璃制品有限公司,主动担负起了对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挖掘传承保护义务。至今在介休其他的琉璃匠人的后代们,只有作为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后人刘开宝一人,仍在坚持传承传统琉璃烧制技艺的岗位上,一转眼便是三十年,刘开宝先生以其开设的唐源古建筑琉璃制品有限公司和开宝琉璃工作室为基地,展开了对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保护研发等一系列工作。

  2008年6月15日,“琉璃烧制技艺”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7月,刘开宝被晋中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3年经过多次试验,刘开宝终于恢复了失传了几百年的孔雀蓝烧制技艺。同年,刘开宝制作的大型琉璃作品——四狮抬瓶(世世太平)亮相新落成的介休市博物馆广场。

  目前刘开宝已经开始培养其子刘文海、其女刘文婷为下一代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人,使得该技艺后继有人,传承有望。

  目前,介休市政府正全力将介休打造成为“琉璃艺术之乡”。介休古城复兴工程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申遗工作已经启动。优越的环境条件有助于介休彩釉烧制技艺的发展,介休彩釉在中国声名远扬,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