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与敦煌壁画一脉相承的水陆画为什么说是中国被忽视的民间艺术瑰宝?

  水陆画起源于三国时期。盛行于金代至元明清时期,在佛教寺院中举行的一项重要佛教活动,以超度亡灵,造福于一切水陆鬼神。是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文化现象。水陆画是水陆法会供奉的宗教人物画。水陆画题材主要取自儒释道。线描富有气穴,人物优美,画面色彩丰富和谐。

  水陆法会是指开设法会时救度者与被救度者集会于一堂,凡与会者都能得到超度施法与施食同时进行,普度受苦众生,是一种设斋供奉佛神以追荐超度亡灵众鬼的大法会,是中国宗教活动中场面隆重、规模盛大、所需时间较长的一种仪式。

  水陆画是随着水陆法会的产生而出现,是寺院或私人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宗教画,是举办水陆法会不可缺少的圣物之一。清末敦煌藏酮出土的一份中唐时期的《发愿文》范本中有云:“故于是日,洒扫庭宇,严饰道场,请佛延僧,设斋追福……”在当时的“道场”上,就装饰着以宗教人物为题材的各种佛幡挂图,即是早期的水陆画。据现有的文献记提早的有关于水陆法会的图像始见于晚唐、五代,并逐渐形成体系。

  水陆画经过五代及宋的流传与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为一套完整的规模。金朝,佛寺道观中有水陆殿和成套的水陆画图卷,如山西繁峙金代岩山寺正殿原本即是水陆殿,殿中壁画是在金朝正隆三年(1158年)由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和王道所绘,可惜现壁画已毁。

  元明之时,水陆道场悬挂的水陆画基本定型,一般寺院修设的大西水陆法会中一堂水陆画为一百二十幅。朝廷修设的水陆法会用到的水陆画多达二百余轴。这些作品内容包揽了民间崇信的所有神祇,它的悬挂幅数依法事规模而定,另外在这一时期除了成套的卷轴水陆画像外,佛寺道观中出现了专门的水陆殿,绘有构图结文完整的水陆壁画。

  到21世纪保存下来的水陆画作品多数是明清时期的,特别是山西、河北两省的寺庙内还存有许多水陆壁画,这些诗庙的虽然始建年代不一,但其水陆壁画大都绘制于宋元以后。山西地区现存的水陆画多为明代作品,如稷山青龙寺腰殿(水陆殿)壁画保存较完整,从建筑、壁画的风格以及相关纪年的考察,全殿的壁画当最后完成于明代初年。

  水陆画色彩以赭红配绿色调,装饰效果非常强烈,尤以神佛菩萨画像的画法最为特点。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水陆画可分为卷轴画、壁画、雕塑等,根据神灵身份品级不同,又有上堂、下堂之分,卷轴画在法会时期悬挂,悬挂也是按身份品级不同分别挂于上堂或下堂,装裱的画轴镶边多分上堂与下堂,分黄绫与红绫,当时的水陆画被看得很珍贵,只有在法会上才能悬挂,并按神灵或其阶段层展示,法会结束时进行收藏保管,平时不能轻易悬挂,也不能单幅悬挂,是水,陆法会的专用品是中国汉化佛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青海省西来寺水陆画的就是卷轴形式的,而河北石家庄毗卢寺水陆画都是壁画形式的。

  中国水陆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有佛教方面大量的人物画,如佛菩萨、缘觉、祖师、明王、护法诸天、天王、力士、夜叉、飞天、印度古仙人等;还有天人阿修罗、山岳江海诸神、儒教、先圣、道轮回等等许多密宗题材。

  如位于中国青海省乐都县碾伯镇的佛教寺院西来寺,现今还遗存24轴“水陆道场”的卷轴绢网,这些工笔水陆画共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故事78组,各种人物502身,主要内容有反映“神界”的佛教系统的诸佛菩萨、明王尊者、护法韦陀等,有描绘神道的日月星辰三官大帝、风雨雷电等;还有绘制各色人等的帝王太子、后妃宫嫔、将帅士兵、贤妇烈女等像;也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画像,如饥荒饿殍、桥梁路倒、投河落井、客死他乡、兽咬虫伤、马踏车辗、别妻离子等凄惨的人间景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水陆画为佛教史研究提供资料。水陆法会从起源到兴盛,渗透了许多道教、儒教、民间众神的内容,从中可以得知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唐宋以来历代君王在建国初期,登基之时,修设水陆法会追荐忠臣烈士死难民众的亡灵,借以安抚民心,祈求社会太平;水陆画也为儒、释、道三教融合史研究提供资料。隋唐之后,宋元之时,儒、释、道三教合流,但人们多从抽象的文字资料中研究,水陆画给人们提供了十分具体的形象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儒、释、道三教的神佛、仙,按层次、按职能,有条不紊地组织于一个神话系统之中,既不互相矛盾,又合乎情理;水陆画为信仰民俗研究提供资料。

  水陆画中的佛、神、仙都是中国老百姓所敬奉的,从水陆画中可以研究出中国人的信仰民俗和信仰心理。明代的水陆画更为规范化和世俗化,画中不仅可以贱队物画、山水画的技法,而且可以看到许多民俗方面的内容。画面将社会风俗绘入其中,为现代人研究历史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形象资料。

  水陆画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提供了资料。水陆画对当时人物服饰的风格和色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古代画家除了佛、神、仙的画像外,还根据当时的社会服饰制度,绘制古代圣贤的俗世服饰,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提供了具体的图像资料。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服饰与水陆画中的人物服饰十分相似,也可以为中国戏剧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因为水墨画含蓄广阔,对画师的技术能力要求很高,而且费工费时,专研者甚少,水陆画的传承和延续已面临严重危机,亟待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