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京绣为什么会被称为“宫廷绣“?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京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在辽朝达到鼎盛。在燕京曾设有一所刺绣学院。元朝定都北京后,随着封建王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为其服务,朝廷将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集中到北京,进一步提高了这项技艺。明代以后,宫廷刺绣的针法、技艺、用工、用料、图案等特点更加鲜明,绣工也越来越多。到了清代,皇宫里还设立了“绣花局”。这一时期,宫廷刺绣融合了中国各种优秀的刺绣技艺,发扬了自身的特色,成为独具特色的代表刺绣。尤其是光绪年间,更是以用料考究、格调高雅而闻名中外。京绣的色彩特点是绣花线颜色鲜艳,其色彩与瓷器中的粉彩、珐琅色相近。讲到平、细、匀、光,和苏绣比起来,京绣甚至要超过苏绣。

  京绣的针法由于汇集到全天下的各类刺绣高手,吸纳融合了各类精绝的技艺和精华,再赋予皇家的审美宗旨和规范加以指导,从而形成了其独特而严谨的针法路数。在针法上,京绣继承了苏绣的法制,有齐针绣、抡针绣、套针绣、施针绣、滚针绣、切针绣、平金绣、打籽绣、网绣、穿珠绣、盘金绣、圈金绣等针法,一针一线都展现了皇家的气势。

  绣制时,不同的针法组合能够产生丰富的线条与图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例如运用施针、滚针来表现朝廷官服上的珍禽异兽毛发的蓬松毛顺,使其更加栩栩如生;运用散套针刺绣花卉,使花叶纹理清晰,表现其尽态极妍艳,娇艳美丽;运用盘金绣来刺绣龙凤,体现京绣的皇族气派,华美富贵。京绣针法中年较为特殊的是平金打籽绣,是以真金打成箔片后捻成线盘成吉祥图,载结籽于上,精致华贵,豪华富丽。

  配色是诠释京绣工艺特质的另一重要因素。功能造就了京绣对于色彩运用的讲究。五彩是其一大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青、白、黄、赤、黑为五色正色,在京绣中又分出上五色(红、绿、黄、白、黑)和下五色(紫、湖(淡青)、蓝、粉、香(古铜))。虽然色彩丰富,但京绣讲究的是颜色间的协调统一,根据整体设计的需要进行调整,不杂不浮,端庄沉稳。如补子、团花等,强调颜色之间的对比,突出形象的同时,还有充分的过渡和晕染。较精者每种颜色采用九色进行过渡,如龙袍的“水腿”等,富有层次变化,充分体现出备五采之绣、章四时五色之巧的文化传统。大面积金色的运用是京绣的另一大用色特点,尤其是绣制龙凤图案。这并非绣工个人创意灵感的闪现,而是使用者的要求和礼制的规定。

  京绣的纹样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用谐音、会意、借代等方法,表达出祈福纳祥、驱邪避恶的想法。然而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其纹样寓意绝不仅仅是祈福纳祥这一层含义,更重要的是对穿着者身份地位的标识。无论是皇帝还是不同官位的大臣所穿着使用的服装图式纹样和色彩都有着明确的规范和区别。并且与民间绣图案所体现的乡土风情,民间意趣所不同的是,京绣的题材寓意都较其高雅正经,如将胸襟的开阔比喻成日月星辰,以山的雄伟赋予镇定的意味,将龙的神秘寓意变化,将华虫赋以文采,将兽尊代表孝忠等。以此表达出帝王统治的意愿和祈福纳祥、驱恶辟邪的美好愿景,从中也可见京绣华美的纹样下,考究的内涵。

  由于宫廷艺术审美的标准和规范,在宫廷绣品中无论服饰纹样,还是佩物小品,都充分体现了构图满而不滞、造型端庄稳重、设色典雅、雍容高贵的皇家气派和尊严。所有意象物体在造型上绝无取巧、媚俗和率意的倾向,这一点和民间绣品所体现的文人意趣、商贾艳俗、乡土稚美的风格有本质的不同。

  "京绣"以材质华贵而著称,一般选用最好的绸缎为面料,而绣线除了以蚕丝所制成的绒线外,还以黄金、白银锤箔,捻成金、银线大量使用于服饰绣品中。其手法先用金银线盘成花纹,然后用色线秀固在纺织平面上,这种用金银线绣出的龙、凤等图案又叫"盘金",在中国绣品中独一无二,尽显皇族气派,充分体现了富贵精美的宫廷审美艺术。

  京绣中最好为针工中的“平金打籽”绣。这种绣,是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或结籽于其上,十分精致,华贵。京绣作为“燕京八绝”之一,曾和现“四大名绣”中的“苏、湘、顾”并称为“四大绣”,可见其当时的辉煌。现人们只知“苏、粤、湘、蜀”而不知有“京”。

  京绣这种象征的手法与选题均代表了古代刺绣纹样的创作思想,而"宫廷绣"则始终在贯彻这项原则,历代传承并不断完善。从刺绣工艺的角度反映帝王、统治者的意愿,全部用象征性的表达方法,将祈福纳祥、驱恶避邪的观念通过谐音、会意、借代、比喻等方法,含蓄地以图案形式和技艺高超的针法体现的槽美的刺绣纹样,充分反映了吉祥图案在传统艺术品中的重要性。

  "宫廷绣"图案的寓意不仅是祈福纳祥,同时也是穿用者身份、社会地位的标识。特别是在清代,《大清会典》对帝、后、皇子、贝勒、大臣穿着使用的服装图案纹样、用色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

  "五爪金龙"是皇室专用,其他大臣在服装、饰品上则不可使用,只可穿着四爪龙形的吉服、蟒袍,其他辅助纹样与龙袍相比也简化逊色多了。而文武官员们的品级要以补服上胸前、后背两片刺绣图案来区分。王爷、贝勒为圆补,文武官员为方补。文官的图案是各种飞禽,代表文采,武官以图案为不同的走兽,象征威猛、强悍。

  京绣制品充分体现出“章身之具”的功能意义,与苏、湘、顾等地方名绣浸润文人意趣的诗情画意相区别,流露出北方文化的雄健气质。相比于其他绣种,京绣不是在一个充分自由的文化环境中自主发展起来的,在个体绣工对技艺不断求索的同时,更受到统治阶层的文化、意志的深刻干预和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当封建王朝逝去之后,这种影响已然深深印刻在京绣的工艺传统和工艺文化之中,成为其在现代文化环境中特立于众绣之林的重要性格特征。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商品的变化,各种优秀的工艺文化和独特的工艺急需抢救、传承和推广。京绣由于技术水平高,社会需求有限,正面临着无人传承和消亡的危险。如果京绣中的技法、图案、花纹逐渐失传,将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京绣作为中国刺绣的独特品种,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国刻不容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