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川派盆景是怎样起源的?川派盆景的接弯掉拐法是怎样做的?

 川派盆景技艺经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探索和实践,在制作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是中国传统盆景四大流派之一。川派盆景艺术起源于东汉,五代时期独树一帜。历经唐、宋、元、明、清,形成了独特的造型流派和艺术风格。从制作技法的风格来看,四川盆景技法可分为四种:规律类树桩盆景蟠扎技艺、自然类树桩造型、山石盆景造型技艺、树石组合类盆景制作技艺。

川派盆景技艺是中国传统盆景四大流派之一,自东汉产生雏形,五代兴起,历唐宋元明清,其间更迭沉浮,最终形成风格流派。其地域涵盖川西、川东,以成都地区为代表的盆景制作技艺是川派盆景制作技艺的基础与核心。

由于四川山水、树木形制丰厚雄奇,地貌环境又临大山险水,故其山水盆景集幽、秀、险、雄、高悬、陡深之造型于盆盎中内;树木盆景以苍古、虬曲、飞垂、倒挂之格律,浓缩于盈握中。蜀中盆景家,潜心悟道,细心体察,制作技艺独运,故而形成了独有的川派盆景造型格律与技法,以鲜明的技法与艺术特征,区别于其他流派。

四川古称“蜀”,其政治、文化中心是成都。独特的蜀山险水和文化地域,以及相对安稳的社会环境,为川派盆景技艺和流派的形成造就了良好的基础和氛围。相传五代时,就有孟知祥帐下一梅姓官员隐居成都西郊(今会展中心)一带,遍植梅树,并依画意蟠扎造型,而做多姿多态的梅桩,其儿子及亲友也相继植梅、造型;宋时,则有梅尧臣、苏东坡、陆游等文人在蜀中制作过山石盆景,并见诸诗文,品论技法。

陆游诗云:“叠石成小山,埋盆成深潭。傍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谷声应钟鼓,被影倒松楠……”苏轼则在其《格物初谈》一书中,论及树石盆景作法:“芭蕉初发分种,油簪横穿其根二眼,则不长大,可作盆景。”他还著有若干吟咏盆景山石、木假山的诗文。说明宋时居蜀的文人在制作盆景方面已有相当造诣,诗情画意包含其中。其后,历经元、明、清,四川盆景一路沉浮,至清代,树桩蟠扎技艺在民间花农中兴起,并迅速发展,盆景技艺形式也逐渐偏重于树桩造型的程式化、规则化。

清代后期,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成都青羊宫花会期间,四川内各地花农都把自己制作成型的各类树桩送来集中展示,由“花帮”负责销售、品评,从遗留下来的作品看,清代后期的树桩造型,已基本具备了三式五型的技法。清末民初,山石盆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在缸中造山,其中点缀楼台亭阁、渔樵耕读等。

20世纪20年代起,一批成都的玩家(有文化、有经济实力的盆景爱好者、文化人)开始对山石、树石组合盆景进行制作,并产生兴趣,修建了专类盆景园,使宋、元以来久已淹没的四川山石、树石盆景得以重新发展。

20世纪40至50年代,川派盆景的发展都还比较兴盛。其间,在一批文人和玩家的推动下,山水盆景兴起,盆艺家们开始与画家配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主题性的作品。

1959年,陈毅元帅在一次品赏川派盆景后,欣然题词:“高等艺术,美化自然”。

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中青年盆艺家对川派山石树石盆景进行研究、突破,形成了一整套有较完整理论技艺支撑点的技法,使川派盆景技艺在诗情画意方面得到更为突出的表现,同时也使川派盆景技艺更臻完善。

由于四川地域与巴蜀文化的影响,川派盆景风格独特,有地域特色与造型特点。川派盆景技艺的发展经历了造型风格上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过程。根据“树枝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姿态类型的盆景,后经不断提炼,确定造型规律和技法,再通过川派历代盆景艺术家的不断总结与完善,最后归纳为巍峨三式五型技法和十大身法。其宗法严谨、工整仔细,且形式多样、风格鲜明。

川派盆景不论自然式或规则类,均追求“虬曲苍古、悬根露爪、状若大树、节奏明快”的艺术境界。在川派山水盆景中,创作造型主要表现巴山蜀水的特有风貌,追求雄险、秀幽和高、悬陡、深的大山大水景观。四川神奇的自然山水景观为山水盆景创作提供了源泉。

川派盆景技艺历史悠久。自兴起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的跌宕起伏,成为传统艺术门类之一。它是历史上某一阶段盆景与艺术审美的结合,也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长期积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