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石盆景主要有山水式、旱山式、树附石式、石附树式,其造型主要有峰、峦、岭、峡、崖、壑、岛、矶、嶂、岫、岑、渚等。石英假山的传统盆景技艺,擅长鉴别石材,用料不多,有的一石成景,有的三五件而成。盆景是选取假山构件,洗净修整后,用水泥、细沙、黄糖、黑墨混合,按设计流程配贴构件而成。
盆景起源于观赏植物,早在商周时代便有了观赏名木、花卉的习俗。汉代已出现“构石为山”的盆景,这一点在汉墓壁画上可以找到不少证据。魏晋以来,盆景制作取得了较大发展。至唐代,盆景成为富贵家庭的陈设品,当时的许多壁画和绢画都反映了这一状况。
英石假山盆景主要以英石为构件。英德望埠镇属喀斯特地貌的英山所产石灰石,经风化腐蚀,形成无数松散板块,纹理色泽丰富多彩,其形嶙峋奇巧,峻峭疏秀,空透玲珑,被称为英石。宋代,英石列为贡品。英石也因形状的千奇百怪而成为营造假山盆景的天然材料。据明代计成所著《园冶》记载,当时已有用英石“点盆掇景”,经世代相传,改革开放后,当地英石假山盆景技艺已发展为分工细密、规模可观的文化产业。
英石假山盆景主要有山水式、旱山式、树附石式、石附树式,造型主要有峰、峦、岭、峡、崖、壑、岛、矶、嶂、岫、岑、渚等。
传统英石假山盆景技艺擅长鉴石用料,用料不多,有的一石成景,有的三五件造成。盆主要用瓦盆、瓷盆、木盆、石盆(如汉白玉、大理石、云石)等,英石假山盆景以瓦盆、瓷盆、木盆、石盆为底座,内铺沙粒,规格一般为宽30、长40厘米,最小如碗碟。
盆景经挑选假山构件,洗刷修整,以水泥、细沙、黄糖、黑墨等拌浆,按设计搭配粘贴构件等工艺程序制作而成。英石由无数松散的板块构成,在暴冷暴热气候和风雨风化腐蚀的作用下,形成了“瘦、皱、漏、透”等特点。在英石假山盆景咫尺见方的空间,呈现出一道浓缩景观。
英石盆景的制作分为选石、洗石、拌浆、制作4个环节进行。
首先是选择适合制作盆景的英石构件,以“瘦、皱、漏、透”的特点俱全者为佳。一般制作单个盆景需选用1~5块英石,在这个环节当中,关键是石块的大小搭配要均匀,所选英石必须是同一类型,以求达到自然的效果。
其次是把英石构件选好以后,清除其附在表面的泥土,使其易于粘贴,就用毛刷或钢刷在英石表面上用清水反复磨擦,将石块洗刷干净。
其三是拌浆,此浆专用于石块之间的粘贴,主要材料有水泥、细沙、黄糖、黑墨、化学粘剂等,取上述材料适量,加水调拌,尽量使拌好的浆的颜色接近自然石色。
最后是依据构造,将所选取的英石构件用拌好的浆逐块粘贴上去,每粘贴一块,就用钢夹固定,使其不易走位,直至全部粘贴完为止。盆景制作好后,可根据个人喜好,或植上树,或种上草,以形成树附石式、石附树式等各种样式。
盆景制作完成后,可根据个人喜好,或植上树,或种上草,形成树附石式、石附树式等各种样式。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以自然奇石为基础,发挥能工巧匠的智慧,借英石“瘦、皱、漏、透”的独特形状表现佛、道两教“空”“灵”的思想观念。英石假山盆景中的山水式、旱山式、山附树式造型充满艺术情趣。英石假山盆景技艺蕴涵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宝贵经验,具有工艺史、建筑美学史、岭南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盲目引进超声波技术制作雾化的石英假山盆景,削弱了盆景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的传承,石英资源因过度开采和乱采滥挖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需要正视石英假山盆景技术所面临的困难,并采取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