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嘉”的味道!嘉兴的这个“土灶头”还有多少人记得?

  灶画又称“灶头画”、“灶壁画”,是指民间艺人用烟灰、水彩、色粉颜料在农村柴灶上绘制的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图案。是典型的江南地方艺术。嘉兴灶画是以灶头为载体来完成的。民间艺人在3平方米左右的灶壁上根据灶台进行绘制和造型。通常多张图片组合在一个灶头里,让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绘制应在灶头壁半干半湿时进行。一般用白酒调制颜料,形状以黑线勾勒为主,应用红、蓝、白、黑等颜色。它的主题和内容大多是丰收、六畜兴旺、喜庆有余、桃李满天等。再加上祝福、富贵、长寿、幸福的吉祥话语,体现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

  嘉兴灶头画是嘉兴一带民间艺人用水彩、水粉颜料绘制在乡间农家柴灶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纹样,又称“灶画”、“灶壁画”,是江南鱼米之乡典型的独特的乡土艺术。

  嘉兴灶头画作品嘉兴,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马家浜的先民们就在江南这块土地上种植下一片片稻田。

  灶头是民居建筑的一部分,是农村百姓食文化的根基,由灶头衍生的灶头画也是嘉兴匠人的百工技艺之一。在嘉兴地区,乡村农户新建一所住房,必在厨房中新建一座用来做饭、烧菜的灶头。而且,灶头不论是花篮形、圆桶形,还是方桌形;也不论是单眼、两眼灶,还是三眼、四眼灶,从灶山、烟箱到灶身都画满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配有不同内容的文字。

  灶对于人类生存来说,是使用最早、最普遍、最亲密的炊具。灶头画以灶为载体,是人类自有了灶后才逐渐产生的。灶头画起源于何时,未发现确切的历史记载,但据嘉兴民间灶头画艺人赵祥松第八代灶头画传承人的考查,嘉兴灶头画至少出现在清朝中期,己有2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嘉兴民间泥匠在灶头墙面上绘画,均以黑色颜料为主,这与当时作画颜料稀有、短缺有关。能工巧匠往往就地取材,烧过饭菜的铁锅外面常常会产生一层薄薄的深黑色灰粉,农家称镬锈,把它用刀刮下来后,用适量清水调匀成黑色的液体颜料,作为绘画颜料。

  20世纪80年代后,大都采用的颜料大都为明珠、三花粉或水粉、水彩,现多采用水粉广告色。与众不同的是,嘉兴民间艺人在绘制灶头画时摸索出一种特殊的调制颜料方法,即为使颜色鲜艳且能渗入灶壁不流滴,在各色颜料中掺入白酒调制颜色,作画时各类颜色由于酒精的挥发,不仅能及时渗入石灰灶壁,而且能使颜料广泛吸入。在水粉或水彩中调入白酒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民间灶头画之中。

  在民间,人们将用木板刻印、贴于灶君堂上用来祭灶的花纸称“灶神画”。嘉兴灶头画是指民间艺人以乡间农家做饭烧菜用的灶头为载体,用各种颜料手工绘制在灶壁上的图画,它是用来装饰、美化灶头,表达农家美好愿望的乡土艺术。

  除了灶头画有其特殊的文化表征外,嘉兴灶头画艺人在绘制灶头时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技术工艺,主要表现在绘画载体、调色和空间的特殊性,形成了嘉兴灶头画有别于其他绘画的独特性,从而凸现了鲜明的艺术个性。

  嘉兴灶头画作品嘉兴灶头画的工艺主要有依灶绘画、酒调颜料、湿壁作画三大内容。灶头绘画的部位,主要是灶身、烟箱、灶山、灶帽。艺人们常将灶头看成一个独立的舞台和表现的对象,画面组合分上下两大部分。上半部分画面讲究大小对比、横竖对比、方圆对比,下半部分或横幅等额排列,或通幅彩绘,追求多幅巧妙组合,达到集中、完美、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和。因此,一座灶头绘图的数量多则15至20幅,少则10至15幅,大小不等,形状不等,错落有致。嘉兴灶头画因灶头体积大且结构复杂,当地民间讲究留彩不留白,故而通体着色,浓妆彩绘,一座灶绘画的面积少则4平方米,多则6平方米。

  民间灶画的存在和发展,为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民间美术的发展。嘉兴的农民画创作从民间灶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现代民间绘画。海盐县博物馆“泥香室”专门陈列了灶画图片,成为当地青少年进行民间美术教育的现成课本。

  嘉兴的灶头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前,嘉兴有1112个村,每个村有2-3个灶画工(泥瓦匠)。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手艺是世代相传传下来的,均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演变,农村灶头和灶台多为水泥瓦,不再画灶头画。与此同时,老一辈的灶头艺人相继去世,从事灶台绘画的民间艺人日渐减少。嘉兴灶头画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