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犹如跳动的音符”——彩石镶嵌你了解多少?

  彩石镶嵌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集石雕、浮雕、花板雕刻于一体。根据题材和色彩要求,通过将石头配成图片来提炼。先后创作了平嵌、高嵌、满地嵌等多种技法,内容延伸到童话、民俗、现代生活。彩嵌用料除叶腊石外,还采用鸡血石、珊瑚、玛瑙、珍珠和黄金等。

  传统彩石镶嵌是以天然叶蜡石为材料加工成预先设计好的图案,镶嵌在红木、樟木等上面的工艺美术作品。叶蜡石色彩丰富,石质细腻温润,适合雕刻与制作。它的天然色彩和肌理给人一种古朴、高雅、清纯的感觉。彩石镶嵌可分为浮雕、高浮雕、擎雕、平磨平嵌、黑地平磨镶嵌、浅色地彩石平磨镶嵌等。平磨平嵌类似于印象派绘画的点彩技法,其分色分块基本按照中国画六法,随类分色,随类赋彩。其作品色彩华贵,光亮照人,可登大雅之堂。

  其制作工序为,把所需镶嵌的图纹形状在板面上刻凿出来,然后把切好形状的彩色石片嵌入相应的凹槽内,在凸出的石片上雕凿或磨平。凸出的工艺叫浮雕镶嵌,磨平的叫平磨镶嵌。经过画稿、勾形、排列、刻线、砑格、配石、框架、填漆、镶嵌、雕刻、粘贴、打磨、上蜡等工序才能完成。使用工具大致有:曲线锯、切割机、抛光机、砂轮、标尺、锉、钻、钳、锤、镊、各种凿类、剁斧、刷子、环氧树脂、防水快干白胶等。

  彩石镶嵌系石雕与木雕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它的起源与温州本土一种石料有关。永宁江北罗浮乡,也就是今天的瓯北千石村,出产一种松软的石料适宜雕刻,当地人称之为“罗浮石”。因矿床所在处有华严尼寺,古时也称华严石。明代姜准在《岐海琐谈》中提到,嘉靖年间,永嘉主事周尹岱开采罗浮石,以镶嵌器物杂具。罗浮石属叶蜡石之一。由此看来,从青田经瓯北至泰顺及福建寿山,确有一条叶蜡石矿的矿脉存在。

  清光绪年间,温州开始批量生产彩石镶嵌工艺品,大多应用于红木家具上,雕刻题材有人物、花草、虫鱼等。当时老城区打锣桥一带开设的作坊店铺约有10多家。1920年有产品销往南洋,作品还参加日本东京的国际展览。抗战时上海小东门形成了一个经销温州彩石镶嵌工艺品的中心。1950年进入香港市场,年产达600多幅,有十几位艺人干脆定居香港,直接在那里接受客户订单,就地制作。

  彩石镶嵌在表现形式上,这种连屏兼容壁画和浮雕之艺术手法,既吸收连环堕画的突破时空格局,又体现浮雕的立体层次,二者融合一体、生机勃勃。画面透视采用传统的散点法,甚至为了画面的需要,有意突破物体远近比例的约束,以达到突出画面上主体人物形象的目的。同时画面的构图也较具内在韵律。

      由于连屏的篇幅较多,自然对其总体的连续性和节奏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要求作者在创作时必须考虑相对独立的故事段之间构图的起伏和疏密对比,以及各画幅之间人物、花鸟、亭园的相互穿插,从而使画面不致产生单调和零乱之感。有时为增加画面的气势,作者不惜采用大起大落的曲线构图来达到这一效果。画面的人物造型,对应于传统工笔画的手法,显得特别俊美飘逸,结构比例略带夸张或变形,因而质朴纯真,富有生气。衣纹的描绘也对应于传统的柳叶描和高古游丝描手法,并有意增加许多富有动感的纹饰和飘带,这些方面有利于增加画面的气势,另方面也发挥了彩石材质的斑斓肌理,更赋予画面的美感。

  彩石镶嵌在选色配料上,其崇尚自然,真实质朴,取材于彩色天然蜡石,有玉白色及绿、黄、红、黑等色,有的类似大理石花纹。其中玉白色用于雕刻人体尤其显得洁白玲珑剔透,其他彩石用于屏中衣饰、景物、花卉,都借助于彩石材料本身的纹理巧加组合,使其更自然半润,变化多姿,具有民间绘画鲜明热烈、较其绚丽的特征。由于整个画面巧用黑色作衬底,将丰富耀眼的诸多色彩和诸地包容在统一的背景中,显得既绚丽多彩又浑然一体,特别耐人寻味,从而给人以优美、亲切的感受。

  彩石镶嵌以天然的石色,根据题材内容和色彩要求,依据石片的大小巧妙安排,块面经过光、影、明、暗处理,结合温州石雕和木雕工艺,随类赋彩,配石成图,镶嵌成品。彩石镶嵌在表现手法上有浅浮雕、高浮雕、擎雕、平嵌、平磨、满地嵌,描金图案相结合,彩绘背景相结合,建筑物外墙壁画相结合等,具有强烈的民族、民间和地域艺术特色。

  彩石镶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题材的广泛与经典,对研究古时农耕社会生产生活、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起到了丰富传统文化和认识历史的重要作用。同时,从彩石镶嵌的民间制作技艺中,也可认识到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因为作品凝聚着艺术家们的精神和理念,这亦是可作学术探讨的重要课题。

  彩石镶嵌融石雕、木雕、漆器工艺于一体,无论题材选取,还是镶嵌技法,都为促进中国工艺美术的进步、创新、发展作出了贡献。彩石镶嵌因其色彩丰富自然,质地温润柔美,又富有立体感而登大雅之堂,备受赞美。早在明嘉靖年间,就让地方官着迷,“尽取罗浮石镶嵌什器等物,满载而归”。

  彩石镶嵌早在明代就与日常生活的“什器等物”结合。民国期间,销往上海、香港、日本、东南亚及美国的红木镶嵌中,有相当部分也是日常生活品类。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制作的各种屏风、柜子、木凳、写字台等,更趋社会化、生活化,其实用价值还兼有装饰空间、美化居所的作用。

  彩石镶嵌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一些工匠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民国时期,温州鹿城区老城区打锣桥一带就有彩石镶嵌店。后来有十多家店铺,员工超过100人。直到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些彩石马赛克艺术家也分别在上海和香港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