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糖塑起源于明代,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在过去,糖塑是人们在婚礼、寿礼和祭祀仪式中的吉祥和祝福礼物。天门糖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吹”与“塑”的巧妙结合,加上小弹簧等一些部件,可以使作品栩栩如生,使其色、形、动融为一体,所以造型生动,色彩艳丽,人物肌理变化丰富。
制作天门糖塑的主要原材料是糖稀,而糖稀则是从麦芽糖中提取出来的,从麦芽糖中提取糖稀要经历一个极为繁琐的过程,而且制作糖塑的糖稀与普通家用糖稀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其对于成型之后的糖塑在硬度及光泽感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制作糖塑时,要注意气温不能太高或者是太低,温度高会导致麦芽糖发软无法塑型,温度低则会使麦芽糖太硬无法塑型,因此为了保证糖塑造型的优美,最好是将锯末点燃给糖保温。糖塑的制作对季节、温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十月份至次年的三月份是比较适合制作糖塑的。麦芽糖在加热后变软,其表面的可塑性更强,既可以吹成薄而亮的各类造型,同时还可以拉成粗细不同的糖丝,捏成不同形状的图形,粘连牢固。
天门糖塑的色彩有一个统一的色调,但在和谐色调中求变化是其最大的特色。麦芽糖加温变软后加入红、绿、黄、黑四种色素,又可调和成数十种复色,加上麦芽糖的本色,天门糖塑的色彩鲜艳又不乏和谐美感,可谓绘画与雕塑的精彩结合。
天门糖塑艺人很注重色彩的应用,多使用夸张的表现方法,并且很善于巧用颜色。天门糖塑做完后,放上半天,通过糖化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会产生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特别是糖塑所独有的,用梳齿压印后拉成多彩的肌理纹样,放在作品中,变化万千的肌理与主体吹成光滑的表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丰富多彩,非常耐看。
天门糖塑的制作手法,较之北方等其他区域的糖人制作手法,显得更为复杂,技艺更多更精湛。其他地区的糖人多以“吹”为主,而天门糖塑则增加了“塑造”的成份,如搓、捏、团、挑、揉、按、压、擦、拨、画等。一团毫无生气的糖,经过艺人的各种手法,就变成了栩栩如生、人见人爱的艺术品。
糖塑是文雅一点的叫法,按照艺人自己的说法则叫气憨子,以便于和水盘子(用小勺子舀糖后在石板上浇出各种图案造型的艺人)相区别。而区别就在这“气”上。糖塑艺人用一根小木棍挑出一点糖来,两手拉扯几下,放一点食用石膏粉,捏成一个小气袋,然后拉出一根气管,放在口中徐徐吹来。随着两手手指不停地拉、扯、揪、捏,只见那小气袋在艺人手中不断地旋转、变化,转眼间,一件活灵活现的或人物、或动物的造型就展现在眼前,令人惊叹不已。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将糖加热,使其变软,调入红、绿、黑、黄四种色素备用,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
糖塑由吹、拉、搓、扯、捏、压、剪等技艺塑制成形。而天门糖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吹”与“塑”进行巧妙结合,在制作上高人一筹。同时天门糖塑还有更绝的一点是它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天门糖塑艺人把飞禽走兽,器物用具,人物故事,神话传说都能作为题材。常见的有连年有鱼、牧童、二龙戏珠、麒麟送子、三英占吕布、西天取经、老鼠拖葫芦、金狮围香炉、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点兵等等。
天门糖塑以造型生动,色彩鲜丽,人物肌理变化丰富,且因安有小弹簧等一些部件让作品鲜活起来,使其具有色、形、动于—体。
糖塑,俗称吹糖,在湖北遍及全省,尤以天门最为突出。糖塑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独具特色:1、原料可塑性强:麦芽糖是糖塑的主要原料,加热后变软,比面塑更具可塑性,既可吹成薄而亮的各类造型,又可拉成粗细不同的糖丝。捏成不同形状的配件,易粘且牢固;2、造型神形兼备:糖塑的技艺主要功夫在“吹”上,一块糖坯在艺人手中,边吹边捏,再通过搓、压、挑、剪等手段,加上辅助的小铁丝,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一件作品就完成了;3、色彩和谐醒目:麦芽糖加温变软加入红、绿、黄、黑四种色素,根据需要又可调和成数十种复色,色彩响亮和谐;4、肌理变化丰富是糖塑独具的特点:在糖塑中,附件变化万千的肌理又与主体吹成光滑的表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更加丰富耐看;5、“活”的部件是糖塑的又一特点:有的部件装上自制的钢丝弹簧,一经拿在手中,部件都“活”起来了,更具生气。
由于民俗方面的祭祀活动少了,导致天门糖塑的生存空间减少,由于糖供已经没有多大的作用,人们对它的认知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年轻人对这门走街串巷的手艺带有偏见,对它的价值认识不足,所以学习的人特别少。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天门糖塑在孩子们的眼里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各种新玩具,各种食品都取代了天门糖塑。天门糖塑逐渐没落,后继乏人,正在慢慢走出人们的生活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