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作为岭南一种较为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灰塑有什么特点?

  灰塑,俗称“灰批”,是流行于广东省广州市的传统雕塑艺术,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区、增城、从化等地。据记载,灰塑出现于唐代。灰塑在宋代被广泛使用,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始建的增城证果寺中即有灰塑“龙船脊”。明清时期,祠堂、寺观和豪门大宅建筑盛行用灰塑做装饰。石塑有一套独特的技术。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的优点。非常适合广州湿热的气候条件。此外,灰塑无需烧制,可现场施工,具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灰塑造型手法以浮雕和半浮雕的形式进行表现。呈现立体和半立体的形态,作品立体感强.造型层次丰富,体现屋与屋,房与房的层次结构关系,整体玲珑通透,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建筑装饰整体感强。灰塑造型手法概括简洁,线条粗劲,色彩以大色块表现为主,强烈清晰,色彩丰富,自然色运用较多,体现浓厚的民间装饰风格。

  灰塑的题材丰富,各种花鸟鱼虫、民间故事、传统吉祥物运用于作品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1.通俗性:灰塑的题材广泛,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如民间故事、传统名人、风景名胜、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岭南地区风景优美,普通祠堂庙宇多用岭南山水花鸟及吉祥物表现,体现了岭南风光秀美的地域特点,如景色有清代羊城八景:粤秀连峰、琶洲砥柱、镇海层楼等。

  2.故事性:一组或多组雕塑表现一个故事,是灰塑的题材特点,如陈家祠灰塑作品故事题材有“三国演义”、“公孙玩乐图”、“竹林七贤”等。

  3.教义性:因为灰塑大都装饰于祠堂、庙宇、寺观和豪门大宅,宣传人伦道德礼制的题材自然会成为灰塑艺人的选材,具有互助团结、孝道的教育意义的题材比比皆是,如“桃园三结义”、“郭子仪贺寿”等。

  4.寓意性:吉祥物是民间作品表现的常用题材,用同音同意形象表现幸福平安福气等题材在灰塑中有很多,如蝙蝠寓意福气、独角狮寓意吉祥如意、花瓶寓意平安,葡萄、老鼠寓意吉祥如意、子孙满堂。

  图案造型:灰塑图案在人物与景物造型方面,“人大于屋,树高于山”突出人物造型,造型概括表现,带有浓厚装饰性,人与景相得益彰。特别注意仰视效果,使人站在地上望去,感觉舒服自然。

  图案手法:对传统吉祥物加以想象夸张表现,如夸张局部,有特点的地方,如:蝙蝠夸大翅膀、独角狮夸大角,形象生动鲜明。

  图案构图:灰塑构图形式丰富,其中有运用国画构图方式,书画结合,彰显国画风采与中华文化。另外对称的构图方式运用较多,如以建筑房顶为中轴线,两边装饰对称花纹及雕塑,显得稳定平衡。

  灰塑的色彩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用色丰富,繁杂艳丽、层次丰富纷繁复杂的颜色组合在一起,画面整体效果协调统一,体现了岭南地区灰塑用色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用色规律:

  1.自然色表现:大多数民间艺人出身农民,对大自然事物感触较深,作品以大自然原色的设色,如红色的花,绿色的树木,灰塑用色在自然色的基础加以调和,使色彩相互协调。也体现灰塑艺人对色彩巧妙的运用的独到之处和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2.暖色调的运用:灰塑用色丰富,但整体色调以红、黄暖色调为主,暖色调通常表现欢乐、喜庆、温暖、正面的色彩感情,灰塑暖色调的运用体现吉祥正义喜庆的色彩感情。

  3.补色的巧用:灰塑色彩对补色的运用恰到好处,红绿相间,黄紫相配等,对比色相似色彩的运用,更是多见,如用大红、紫红、粉红与翠绿、军绿、草绿配合使用。体现了艺人在创作中色彩规律把握的高超水平,补色的运用表现了灰塑色彩斑斓的特点起到重要的作用。

  4.底色统一画面:灰塑每幅画面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通常一个主题画面,底色以黑和白等单身衬底,其他景物绘制丰富的颜色,以黑或白或一个色彩统领画面,黑色与白色在色彩中是无色彩系列颜色,可以与大多数颜色协调,使画面色彩丰富而统一,色彩缤纷的画面得以调和。

  5.勾边的运用:灰塑在建筑或房顶边缘常用线条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有使用,岭南灰塑常用红色、白色、黑色等单色勾边,使建筑轮廓清晰,立体感强,作品统一协调。

  灰塑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生石灰、纸筋、稻草、矿物质颜料、钢钉和钢线,材料多为耐酸、耐碱和耐温的材料,加强了雕塑的牢固性。

  灰塑构思设计区别于彩塑的设计,彩塑设计只考虑雕塑作品本身,而灰塑由于其装饰于建筑物上,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和摆放的位置、形态及大小,同时考虑作品仰视透视关系与建筑结构特点,并要求艺人现场勾画出草图并制作。

  造型制作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序和时间要求,过程首先是批底,骨架定好后用草根灰往骨架上包灰,每次不能超过3厘米厚,每次包灰要间隔1天,同时每次包灰前都应将前一次的草根灰压紧实,依此类推,层层包裹,直至灰塑的雏形成型。接着是批灰,经过纸筋灰定型后,根据不同需要,将颜料与纸筋灰混合拌匀,在定型的灰塑上面上一层色灰面,让颜料能长期保持其自身色泽,再做一层色灰就是对这个灰塑雕塑的最后定型和修型,造型工作完成。

  灰塑定型和修型完成后,最后一道工艺是上色,纸筋灰和上彩绘要在当天同时完成,颜料才能渗到灰塑里,灰塑与颜料同步氧化,使灰塑颜色鲜艳,上色按照由浅色到深色,逐渐加色的顺序进行,每上好一层颜色,需要等三至四个小时以后才能上第二层颜色,最后是黑色勾勒线条。上色完要使灰塑雕塑保持2天合适的湿度,让颜料被雕塑完全吸收,使灰塑能保持的时间长而不褪色,整个灰塑工艺过程完成。

  灰塑作为传统工艺,通过外观体现出了材质,结构,造型等美学特点,但就单纯的装饰形式而言,灰塑是一种介于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图形纹样之间的装饰艺术,它既包含中国传统艺术“以形写神”“追求意境”“外师造化”的审美思想,又在构图布局、形象塑造、应物随类、意境营造等方面借鉴和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传统纹样图案是一种经常在灰塑作品中出现的装饰形式,其通常是对人物、动物、植物、日月星辰进行极度抽象化的结果,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纹样,纹样图案也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趣。

  灰塑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多彩的地域风情,既融合了历史、神话、民俗、文学、哲学,又将传统文化与审美标准巧妙结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