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龙档,俗称“凳板龙”,是流行于浙江乐清的传统民间雕刻艺术。据说从明朝开始,乐清人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行以龙档为道具的群众游行和表演,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乐清龙档以樟树、榆树为原料,采用圆雕、镂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制作而成。一般由活动齿轮和挡板组成,总长度从10多米到50多米不等。档身通常髹饰金漆彩绘,再在上面装插各色戏文雕刻、灯笼、彩旗和响铃,同时还配有可供执掌表演的木柄。龙纹造型鲜明,色彩绚丽,人物雕刻生动精美。出游时,精雕细刻的龙档显得富丽堂皇,五彩缤纷,配合着锣鼓喧天、情绪激荡的气氛,营造出壮观的气势。
据地方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乐清西乡一带洪灾严重,洪水由瓯江上汇集而下,波浪滔天,水位急剧上升,淹没了堤塘和良田,农作物大片受淹,百姓深受其害。无奈的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于是,乐清龙档的滚舞游艺活动就越加频繁。当时,乐清龙档雕刻高手众多。特别至清代以后,乐清龙档的雕刻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在清道光年间,乐清翁羊后西门的杨忠发和叶承荣都是当时的乐清龙档木雕高手,刀法娴熟,技艺高超,在民间享有盛名。
清末民国初年间,乐清湖头乡沙吞桥头村还出现了雕花名师黄福昌,他在制作乐清龙档,雕刻人物、亭台楼阁及首饰亭方面,更有独创之技,颇受民间欢迎。新中国建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当也政府也十分重视对民间工艺的发掘和扶持。
乐清龙档全长20至40米,选材用樟树和榆树,制作一条完整的龙档需乐清龙档900工。龙档造型层次分明,色彩艳丽,人物雕刻生动精巧,以立体圆雕艺术为主,结合镂雕、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并组合建筑艺术、油漆彩绘艺术和刺绣工艺、竹丝编织工艺。通体朱漆踩底,再贴上金第或红、黄、蓝、绿、紫各种色彩。其圆雕作品主题突出、内容丰富、造型生动、雕刻精致,并且有舞台戏装造型,艺术独到。
浙江乐清南濒瓯江、背倚雁荡,几百年来每逢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龙灯元宵节”,都会有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推着首饰龙灯、扛着龙档,在街巷里穿行逐户祈愿驱灾,热闹非凡。作为龙船组成部分的首饰龙灯,和龙档造型各不相同却紧紧相随,最终首饰龙在喧闹声中被点燃作为收殇仪式,祈求来年的平安、顺利,龙档则被置于祠堂内待来年再舞。
乐清传承发展了数百年的龙档,可以说是江南灯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首先,其制作规模和参加仪式的人数可以说是民间花灯艺术中极为罕见的;其次,它的工艺复杂精致,不仅包括各种民间工艺美术,还包括电学、机械、力学原理。乐清当地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源于龙身的装饰。再次,其本身所蕴含的多重文化价值,如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三十六行人物和器具模型,展现了现在已经消失的许多传统行业的亭台楼阁和中国传统民间建筑风格,反映了乐清人历代精神存在和物质生活的传统,反映了人们朴素美好的愿望,这也是其文化价值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