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长治堆锦有什么特色?制作时以什么材料为主?

  长治堆锦又名上党堆锦,是一种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传世工艺品,是长治地区特有的工艺品,是上党地区传统民间工艺的精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堆锦是在中国传统绘画和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丝绸为主要面料,以纸板和棉花为骨架,经过十几种纯手工工艺加工而成。制成的织锦细腻、生动、立体,极具观赏性。融合了上党地区悠久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和几代人、几十位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努力,是上党地区人民智慧和民风的结晶。

  顾名思义,堆锦艺术中的“堆“,充分体现了堆锦艺术具有强烈浮雕感的工艺特色。其制作工艺以堆工为主,辅以施绘。制作程序为先将表现内容设计成图样,绘成色彩工笔画,然后在纸板上将设计稿进行描样,再依线条分解剪裁成块,在裁好的纸板块上贴”飞边″、絮棉花、压纸捻,再用锦维丝绸将其包裹,并捏拔出软硬褶,最后按样稿的层次依次堆粘在画框内。

  由于特殊而略带繁琐的制作工艺,堆锦艺术品显出精细、生动、立体的艺术特色,同时色彩绚丽、纹理细腻,被称为丝质的软浮雕艺术。特别是在堆粘人物和动物毛发时,更是精细逼真。在表现人物指甲时,由于造型分解极其微小,工艺制作难度相当大,但艺人们却能制作得非常完美,工艺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堆锦工艺品为什么能成为上层社会人士相互馈赠和收藏的珍品。

  堆锦(5张)堆锦艺术中“锦”,则充分体现了堆锦艺术品所使用的丝绸材质本身所具有的质地细腻、柔顺滑爽、色彩华丽的特殊质感美。对于颜色的应用,笔者曾从清代堆锦艺人的画稿中看到文人画的用色特征,极为清雅、淡泊,重墨而浅色。其画稿设计在后期工艺制作中结合了丝绸材质,增强了作品的吉效果,更进一步提升了独特材质的美感。

  早期的堆锦艺术作品中,色彩多以黑色为底,常用红、黄蓝、绿等饱和色,并在白色绢上施以晕染,局部还配以金银丝线进行装饰,因此,相对于绘画作品,堆锦作品无论在造型的立体感,还是在颜色的饱和度上,给人的视觉感受都更胜一筹。随着丝绸制造业的成熟发展,堆锦艺术有了更大的创作发挥空间,堆锦艺术的成就也更上层楼。特别是用堆锦工艺制作的唐卡,其色彩更是鲜艳富丽,高贵华美,光泽莹润,极具东方神韵。因作品形象生动,细腻逼真,色彩斑斓,极具浮雕效果,被称为“软体浮雕”。

  上党堆锦以丝绸织物为主要面料,草板纸、棉花为骨架,经剪裁、“贴飞边”、”压纸捻“、絮棉花、拨硬褶、捏软褶、渲染描绘等10余道工序制成上党堆锦对人物的头、手、佩饰、道具的制作要求十分精细,手指必须内填棉花,外包绸缎头饰、道具要用金银箔料刻成十分精美的图案,一些地方还要彩绘。

  上党堆锦的主要工艺特征是将五光十色的丝织品,按艺人的精心设计,包在按图纸剪成贴有“飞边”絮棉花,压纸捻的硬纸板上,并根据要求拨硬褶,或捏软褶,再对所需部位贴以金、银彩,线然后彩绘人物的脸手等裸露部位,及需要染色的花鸟动物等部位最堆贴成具有浮雕效果的手工艺术品上,党堆锦艺术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对花鸟动物的刻画,都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尤其是堆制出的佛和菩萨的造像,不仅体现出了传统佛教艺术中的庄严肃穆和神秘,而且成功地融入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将温柔婉约之美和崇高庄严之美融合在一起。

  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层次,变幻莫测的纹理,优美而不失质朴的情趣,形成了堆锦艺术独特的视觉效果。用丝绸锦缎、特殊纺织品、布料重新诠释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化平凡为神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这一传统工艺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

  上党堆锦艺术是指上党地区的能工巧匠在唐代堆锦的基础上,经过一千多年的实践,逐渐创造出用丝包棉制成的浮雕艺术品。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今天,堆锦艺术原有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画面由小到大,堆锦工艺由简到繁,题材由少到多,作品由普通到精致。通过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的双手,聪明的人们化平凡为神奇,普通的丝绸织锦织物可以堆砌成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世界,创造出无论是风格还是色彩都日益完美的精美艺术品,文化内涵日益深厚。她不仅能美化环境,让人欣赏,还是一种很有收藏价值的高档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