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椰雕是海南省海口市的传统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海南椰雕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明清时期,椰雕作为珍品呈献给朝廷,赢得了“天南贡品”的美誉。20世纪中叶以来,椰雕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海南椰雕一般要经过设计、选材、切割、雕刻、造胎(铜或锡等工序。)、镶嵌、装饰或抛光、喷漆或镀金、装饰(搭配)等。
在海南,无论街市或是乡村,到处都能望见椰树傲立的身影。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激发了人们利用椰子的想象力,也留下了传统椰雕手工艺。
海南椰雕可追溯至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847年),《粤东笔记》记载:李德裕谪居崖州时,将椰壳锯正制成瓢、勺、碗、杯作为吃喝用具。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椰子树,亦类海……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其皱皮,其斑斓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唐代诗人陆龟蒙还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可见椰壳消毒避瘴,制成日用品至少有1100多年历史。
宋代,雕刻后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的宴席上了。
据明代唐胄纂写的《正德琼台志》记载: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谪居儋耳,曾拿椰子壳请当地艺人雕成椰雕帽,谓之“椰子冠”有“自漉疏中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的诗句。可见当时的椰雕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明清两代,海南椰雕常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发现了有关椰雕的记载。
椰子银里碗古朴而轻巧,是清代宫廷中为数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饮乳茶时它也是首选的饮具。
清雍正时期,椰壳雕器物的造型、纹饰及雕刻的技法已较精湛。至清末时期,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较平常了。
据海口市档案馆提供的资料: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已畅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当时,椰雕生产的艺人有百余人,年产量高达两万多件,其中一万多件出口外销。抗战爆发后,艺人流离,在海南岛内也只是惨淡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椰雕才获得新生。
20世纪70年代,人们创新了椰雕工艺,生产了割棕工艺品。 改革开放后,海南椰雕逐渐进入一段较为辉煌时期。
用椰壳精工制作的椰雕是海南特有的工艺品,因古代官吏常以它进贡朝廷,而得到“天南贡品”之誉。海南椰雕制作技艺精湛、风格古朴、造型优美、地方特色浓厚。
海南椰雕的雕制技艺,有线刻、浮雕、镶嵌、镂雕、割棕等。线刻、浮雕较为常见,多在椰器表面表现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内容,漆贴以金彩,越显古朴素雅,独具海南乡土情趣。镂雕、镶嵌工艺,多用于较为精致的、艺术性较高的椰雕器物上,其工艺性、装饰性、艺术性强烈,这是海南椰雕工艺的较具特色的表现。有原件壳料镂通雕刻,有分块件镂雕,然后镶嵌。
在椰壳、椰树、椰棕上雕刻,成本低,可以变废为宝,体现物尽其用的原则。海南椰雕技艺易于推广,更适合作为家庭手工劳动项目进行推广,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海南椰雕技艺精湛,色彩古朴优美,造型新颖,富有海南特色。海南椰雕的价值主要是由它的制作工艺决定的。制造过程越复杂,价值越高。比如浮雕、圆雕等工艺复杂的椰雕,收藏价值更高。海南椰雕的创新设计开发,既满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场传承的需求,又满足了旅游工艺产品的市场需求,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