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艺术形式非常丰富多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浙江舟山的锣鼓文化极具海岛特色,也是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人民应该继承和发扬它,而不是让它消失。那么对舟山锣鼓了解多少呢?
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当地政府对传统民间文艺的重视和支持,舟山锣鼓在民间发展迅速。区政府所在地沈家门不仅有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舟山锣鼓队,还有几支颇具地方特色的舟山锣鼓队活跃在海岛渔村,如夏之岛女子舟山锣鼓队。在各种节日、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中,他们热情、欢快、激情的表演为活动增添了一份火热、喜庆的气氛,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舟山锣鼓亦称“行会锣鼓”、“三番锣鼓”、“码头锣鼓”、“海上锣鼓”。它起源于航海,最先在航船或码头以及岛屿与岛屿之间、岛屿与大陆之间往来的交通船上出现,用敲锣打鼓招徕乘客,在航行途中为乘客娱乐排遣,在航行中遭遇危难险恶时作为呼救信号。约在明末清初,舟山锣鼓从船上移到岛上并广为流传。
1958年,白泉镇民间艺人高祥生和高如兴父子,在原有锣鼓点子、曲牌的基础上对舟山锣鼓点子加以改进与充实。他们在锣鼓的节奏和曲调中结合渔民开船闹海、战风斗浪、喜庆丰收的情景,表现了东海渔民那种豪爽粗犷的风格和战风斗浪的壮阔、惊险场面以及开船、拢洋等节日欢腾热烈的气氛,于是“舟山锣鼓”又有了“海上锣鼓”的称誉。
舟山锣鼓作为浙东锣鼓中具有代表性的吹打乐种,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成为浙东锣鼓中的重要代表,以不同的曲调展现与海洋搏斗的粗犷激烈的场面和渔家风情温婉抒情的意境。舟山锣鼓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流传于民间,不仅有艺术观赏价值,又起到了弘扬浙东锣鼓的作用。舟山锣鼓的艺术形式来自于民间、并且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代代相传,这样的流传让现在的人们更真实的感受曾经的历史。因此,也就有了将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传承的价值。
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当地政府对传统民间文艺的重视和支持,舟山锣鼓在民间发展迅速。区政府所在地沈家门不仅有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舟山锣鼓队,还有几支颇具地方特色的舟山锣鼓队活跃在海岛渔村,如夏之岛女子舟山锣鼓队。在各种节日、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中,他们热情、欢快、激情的表演为活动增添了一份火热、喜庆的气氛,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