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木雕主要流传于鄂东南的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据史料记载,通山木雕出现在北宋建县之前。以国产优质木材为原料,雕刻形式多样,有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实地雕、镂空雕、阴雕、阳雕等,其中大部分是浮雕。通山木雕是通山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材多为生活习俗和神话故事。所表达的主题不仅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其特点是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
通山木雕大都采用具象的表现手法,造型上大胆夸张,特别是那些头大身小的人物、人大房小的衬景,但夸而有节,变化适度。通山木雕刻画人物不着意雕刻五官表情,也不拘泥于人体各部位的长短比例,而着意传神地表现人物动态,突出造型的稚拙、质朴、洗练、明快感。具象的形体中注入了抽象因素,活跃、夸张、幽默的动势使形象充满生气,使观众在欣赏时不再注意人体结构、比例的精确度,而重点关注整体的形象。
在构图上,通山木雕往往把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或者一曲戏、一个故事的几个情节组合在一个画面,配以图案纹样,注意虚实主次、线条分割、层次节奏的处理,追求画面结构的严谨与变化。
通山木雕传统技法主要有留底雕刻和无底雕刻。留底雕刻,即被雕刻为家具的木板不去底镂空,包括线雕、阴雕、浮雕,是古代家具主要装饰工艺之一。无底雕刻又分为透雕、镂雕、圆雕和透空双面雕。借鉴散点透视构图,以浮雕为主,线雕、阴雕、浮雕、透雕、镂雕、圆雕和透空双面雕等技法相配合,采用线面结合、适当保留平面、小块留地和逐层叠压的高远层次处理方式,突出木材的肌理和条纹。
通山木雕既可在一定规格的板材上自由选择创作主题,用大量的切削雕凿去实现最终的艺术效果,亦可一边听人吟诵,一边凭记忆迅即成画稿,再进行雕凿。
通山木雕雕刻以通山当地的樟木、杨木、梨木、枣木、椿木、苦槠、柏木为主要用材;雕刻工具以刀具为主,也称锉。木雕刀具按刀口形状分类,主要有平锉、圆锉、翘头锉、三角锉、雕刀五种,其刀口的宽度宽的可达6厘米,小的不足1毫米,大大小小的工具多达150余种。
主要工序
创作通山木雕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经过制图、备料、粘贴图纸、打坯、细工雕刻、修光打磨、打蜡等七道基本的工序。
制图:要理解领会设计图稿的主题意境,弄清表达主题意境的方式,确定需要重点塑造的主体图像。
备料:选择材料很重要,一般都要选干透、不能有节、缝、腐烂的木材,再制成板材。
粘贴图纸:粘贴时先在板面上均匀地刷上一层白胶,将图纸的一边与板面的一边对齐后,用软刷从近处的中心线开始向远处刷平,然后迅速地从中心线由里到外、由近及远将图纸刷平。如果将白胶刷到图纸上再粘贴,由于某种原因图纸遇水会膨胀,而刷胶时图纸遇水的时间和水分含量是不均匀的,因此图纸的膨胀也是不均匀的,这种膨胀量的不均匀,贴到面板上就会出现“鼓包”现象,影响图稿的精确性。
打坯(通山话叫打粗):根据图稿进行大块面和大层次的分割,依据自上而下的不同层次,由浅而深地打出各大组图像景物的轮廓线,接着刻出“空地”,即将大图像景物的轮廓线周边挖空,完成整幅作品大层次、大块面的造型。然后在大层次、大块面上再细化出小层次、小块面。通过切割雕刻,所有图像物景完成了立体轮廓的造型,图像物景之间的前后左右层次,人物高低关系明确。如人物头像,粗坯第一步完成了头像的轮廓线(头部投影造型),其次则要完成发冠、脸型的正面和两个侧面、下巴、耳朵轮廓造型。
细工雕刻:即对图像进行具体型坯的制作,细坯制作实际上是一个图像从模糊到清晰的制作过程。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要求刀迹清楚细密,或圆滑、或板直、或粗犷,力求把作品意图准确地表现出来。比如鸟雀的羽毛、爪子、人物图像的头发丝等各种细微形态都要生动体现出来。
修光打磨:根据作品需要,将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得细润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要顺着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显示美丽的木纹,要注意保持作品轮廓清晰、线条流畅。
打蜡:木雕作品经过擦砂、修细,最后一道工序是上蜡。按照传统的上蜡方法选用川蜡、蜂蜡,用棕刷、布条蘸着在作品上反复地摩擦使其光滑细腻,通山木雕一般经过上蜡后无需再上油漆。
通山木雕题材广泛,大致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吉祥图案,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平安如意、松鹤延年、龙凤呈祥;二是戏曲人物、古代英雄、小说演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供人们欣赏品味;三是直接表现通山当地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包括耕种、收获、桑蚕、纺线、织布、放牧、狩猎、裁缝、商贾、情爱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四是人们熟悉的飞禽走兽,如鸡、鸭、鹅、兔、猪、牛、马、鹿、蝙蝠、鱼、虾等,以及草木花卉、蔬菜瓜果之类。[5]
从雕刻类型来看,通山木雕分为建筑装饰木雕、家具木雕、木雕陈设品和宗教用品四类。建筑装饰木雕即用木雕装饰古建筑,如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等,具有古朴典雅、富丽华贵之格调;家具木雕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实用艺术品,常见的种类有床、榻、箱、桌、椅、柜、台、几、案、屏、座、架、笼、盘、罐、筒,以及花轿、马桶、砚盒、首饰箱等,其中以“通山看橱”和“滴水雕花床”为代表;工艺装饰品木雕是一种将木雕技艺与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分观赏性木雕工艺品和实用性木雕工艺品两类。
通山木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民俗风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通山居民南迁湘南,入壮乡,并入江西的重要证据。是通山木雕艺人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汉剧、采茶戏、山歌等文化艺术形式也通过通山木雕得到了记录和广泛传播,是湘鄂赣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通山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技艺和木材自身纹理、色彩的加工手段,构成了自己的技艺体系,是研究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和木雕艺术的补充和完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传承的隐患在于后继乏人。在2009年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通山县专门从事木雕的艺术家只有80多人,其中70岁以上的2人,60岁以上的10人,青年艺术家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