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淮阳泥泥狗为什么被誉为“真图腾?

  淮阳泥泥狗,又称“灵(陵)狗”或简称“泥泥狗”,是淮阳太昊县伏羲陵泥塑玩具的总称。用黄泥捏成,风格古朴奇特,古中见拙,拙中蕴古。淮阳泥泥狗产生于伏羲时代。起初是人们祭祀的崇拜之物,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泥泥狗不全是狗,还有猴子,老虎,各种鸟形。淮阳泥泥狗根据形状和颜色的不同,可分为有人头狗、九头鸟、小泥鳖、小中板、娃娃头、大花货等上百个品种。

  淮阳泥泥狗又称“灵(陵)狗”,来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其最初是给伏羲人祖守护陵墓的仆役,伏羲太昊陵坐落于淮阳,这里也被认为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淮阳泥泥狗作为信仰和祭祀的载体,原始部落的图腾符号,源自原始居民对大自然及神灵的崇拜,陵狗原初的灵性和驱灾辟邪作用正是来源于此。[3]

  20世纪50年代,淮阳泥泥狗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作品,这一类型泥泥狗特点是民间艺人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创作主题源于生活,其表现方法仍具有淮阳泥泥狗的鲜明特征,造型生动,形体夸张、随意,人物凝重、沉稳,具有现代雕塑感。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类型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个性化”的特征,塑造手法、形式构成均失去了传统民间艺术在特定观念下的崇神意识和地域群体共识的原则,表现出我行我素的特点。

  20世纪的90年代,淮阳泥泥狗开始出国门,先后输向法国、日本等国。

  作为原始宗教和地方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淮阳泥泥狗体现了“求子祈福”的家庭观和“万物有灵、驱灾辟邪”的世界观。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神灵”的信奉有了较大的改变,“求子祈福”“驱灾辟邪”的传统观念慢慢淡化,原始祭祀的形式和意义慢慢消失,淮阳泥泥狗象征生殖繁衍的图腾逐渐演变成观赏性的符号,对美好愿望的祈祷也变得更加宽泛和复杂,阳泥泥狗逐渐被开发出新的文化价值,成为一种艺术品。

  淮阳泥泥狗的造型粗古拙、怪诞,具有较强的张力,且浑厚、大气,它没有过多的细节,没有锐利的转折,而是用洗练的弧线直接结合,不拖泥带水,力量感强,其形象也出人意料。淮阳泥泥狗形体上的点线符号,从个体看自由、随意,从群体看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程式化,从而形成了淮阳“泥泥狗”艺术独特的地域风格和审美特质。淮阳泥泥狗的造型也比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性和传统性,十二生肖、人祖猴、双头兽等传统造型相对固定,蕴含有阴阳观和图腾观,均有寓意。此外,淮阳泥泥狗上的生殖符号、“十”符号、葫芦纹、太阳纹等纹饰图形都是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和保持。随着时代发展,为迎合市场热点,淮阳泥泥狗的造型趋向多样,开始出现了小猪佩奇、可达鸭等形象。

  淮阳“泥泥狗”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泥玩具的不同之处是,其不作大面积的彩色渲染,只用黑色铺底,然后用青(蓝)、黄、红、白四种色彩绘以点线和各种符号。在五种颜色中,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为中和色(后多用广告色,加品红),黑色庄重,人们以黑色的庄重来对比其他颜色的艳丽,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淮阳泥泥狗的上色多用点线结合来表现,上色工具为随处可见的高粱杆,人们用其不断蘸取颜料进行绘制,颜料多少变化无常,效果也千差万别。随着人们审美的多元化,部分泥泥狗的彩色有所增加,如在作品中出现了粉色、马卡龙色等。

  淮阳泥泥狗艺术的存在,实质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是研究中国本源文化的“活化石”。淮阳泥泥狗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人们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史实。

  淮阳泥泥狗的原料为黄胶泥,使用纯手工或模具进行小作坊制作,生产过程非常繁杂,产量有限,人力成本较高。其制作过程为阴干,导致粗糙易碎,长距离运输变得较为困难。产品开发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对购买者的吸引力相对较小收益和成本不成正比,阻碍了淮阳泥泥狗的推广。

  淮阳泥泥狗主要采取老艺人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传承。这种制度一方面限制了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增加了技能流失的风险。手工艺制作过程冗长繁杂,收益水平低,传承人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而且传统淮阳泥泥狗手艺人转行或老去,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