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泥塑一般指河南张泥塑,当地称娃娃张。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惠民县城西南约15里的皂户李乡沙河南岸的张村及其周边地区,惠民泥塑起源于清初,经过长期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人、佛、兽品种衍生为后来的数百个品种。其造型简洁,做工精致,色彩艳丽,形象突出,具有装饰性。
在造型方面,惠民泥塑多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突出传神,强调刻画有代表性的特征。比较典型有“老虎”“对狮”“摇猴”等。“老虎”如果写实是凶猛可怕的,惠民泥塑塑造的老虎却迥然不同,艺人着重夸张刻画虎的头部,虎腿只做四条粗壮的圆柱体,尾巴则简略处理,然后再涂上美丽的颜色和花纹。这些有益的艺术处理,让凶猛可怕的老虎形象变得温驯可爱。“对狮”的造型,则有意通过对狮面部的刻画,并佩戴金色的铃铛,做出戏耍绣球的姿态,再用花纹装饰,使其动态一致,和谐对称。这样一来,暴躁的狮子则变成温驯可爱的狮子,成了平安的象征。“摇猴”的处理更是巧妙,艺人在一种仅能突出一大一小两个头部轮廓的泥胚上面,只用桃红色染出两个桃形的脸,用金色或墨色点上圆圆的眼睛,再用黄绿色喷一下身子加以衬托,一对活泼可爱的“猴子”(老猴肩扛小猴)就诞生了。
惠民泥塑的彩绘富有装饰性,用笔流畅,线条简练,在用色上,艺人不主张画真色,而重在美化,多用大红、桃红、绿、黄、紫等单色或间色,另少加墨、金。在着色时,艺人通常是先涂带胶的白粉再着色,着色后再用胶水敷罩一遍,增加亮度,泥塑的涂色多重正面,背面一般从简或不涂色。
惠民泥塑既是艺术品又是儿童玩具,为了满足儿童的需求,艺人在泥塑中增加了音响和局部活动,有的按上哨子,有的运用马尾阳松香,使之摩擦,有的在泥塑肚胸里装一个弹子,有的装一小棒,经过这样处理的泥塑玩具就发出各种有趣的音响。也有泥塑艺人利用弹簧作用或线的牵动,使泥塑局部能活动,增加情趣。如作品“猪八戒念经”,其耳朵、眼珠、舌头、手都是活的,拉动主线,各个部位就会一起活动。
惠民泥塑是塑形与彩绘相结合的泥塑工艺品,它以黄河淤积的红胶泥为原料,经滤土、和泥、捶(摔)泥、设计造型、捏塑、翻模、印模、整修、晾干、摩挲、涂粉打底、开脸、彩绘等二十几道工序制成。其中,“开脸”是惠民泥塑二十几道工序中最高的技艺,一件泥塑作品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脸的艺术水平。“开脸”也叫打黑笔,泥塑的神态、表情都是由开脸决定的,它讲究的是双眼对称,最忌讳的是“阴阳眼”(两个眼睛高低不齐或大小不一),河南张村做惠民泥的人很多,能给泥塑“开脸”的人却很少。
惠民泥塑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不仅是可供欣赏的民间艺术品,也是增长儿童智力的玩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义。
泥塑(惠民泥塑)惠民泥塑反映了某个时期惠民当地的劳动情况和人们对于生活中美的事物的认识情况,尤其是从色彩和造型上来看,惠民泥塑更能反映民间手工和民间美术在惠民当地的发展水平和劳动人民健康向上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创造。
惠民泥塑作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保存和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间手工技艺,作为民间美术,从某种精神意义上来说,它更具有对人心的抚慰和温暖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民间艺人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纷纷外出打工。另外,惠民泥塑的制作过程繁琐枯燥,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学。惠民泥塑一直是后继无人的传承。
每年的二月二,火把李庙会是惠民泥塑销售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在庙会上通过“栓娃娃”祈福求子的需求日渐淡化,导致居民对惠民泥塑的需求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