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杨氏泥塑起源于什么时期?有什么特点?

  宁夏杨氏泥塑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32)。其创始人杨魁山曾师从陕西凤翔刘师傅学习宗教雕塑,用三年时间完成泥塑基础学科。后来,他创作了自己的杨氏泥塑,传给了儿子杨廷府和杨廷壁。第三代传人杨维福时期,杨氏家庭泥塑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第四代传人杨栖鹤吸收借鉴各种民间艺术之长,集泥塑、绘画、木刻、刻章、剪纸、烫花于一体,初步形成了杨氏家庭泥塑的基本艺术风格。

  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杨氏家族是雕塑世家,闻名于陕、甘、宁地区。杨氏家庭泥塑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1832年),一直以家族口、耳、手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在发展过程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杨魁山是杨氏家庭泥塑的第一代传人,他曾师从陕西凤翔刘师傅学习宗教雕塑,用3年时间完成了泥塑基本学科,后自创杨氏泥塑,并传给儿子杨庭府、杨庭壁二兄弟。

  第三代传人杨维福接过祖辈的衣钵后,远去新疆,将西域文化的艺术风格融入家族艺术之中,已经能塑庙观和神、刹、佛像。他广收门徒,还影响到周边地区爱好泥塑艺术的人们,以此为生开作坊,经营泥塑生意。当时,杨家周边真正形成了“家家会泥塑,户户有丹青”的格局,作坊总数一度达53户,以此为生的人总计100多人,并且形成男人捏塑,女人、小孩上彩的民间手工艺制作格局,杨氏家庭泥塑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杨栖鹤是杨氏家庭泥塑的第四代传人,他承前启后,继承了前三代传人的技艺,而且还多方拜师求教,吸收借鉴民间各种艺术之长,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剪纸、烫花于一体,初步形成了杨氏家庭泥塑的基本艺术风格。

  杨氏家庭泥塑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工序很多,总体而言可分为泥塑前的准备工作、泥塑造型、泥塑装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泥塑前的准备工作。这一阶段包括配料以及制作造型骨架两个环节。泥塑所用材料包括黄土、红土以及麻丝、草节等,配料时用选好的土搀和水并加适量的草节用力和均匀并酿20分钟之后再和些许黄土、红土以及麻丝即可。制作造型骨架是根据所塑物体的形态用木材或钢材做大体的造型,所塑物体形态小可用木材,形态大则用钢材;

  第二阶段,泥塑造型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泥塑阶段当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所塑作品是否生动传神,就在于塑泥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泥塑艺人要将堆积在骨架上的泥塑造成意先想好的泥塑作品。泥塑造型阶段可具体分为上粗泥、上中泥、上细泥、贝占棉泥以及收光五步。通过这几道程序,所塑物体的形象越来越明晰。每一道程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比如在收光这一程序中,需待已经定型的泥塑表面用手去感觉时以较硬朗的时侯,再用打光工具按顺序在其凸凹错落的表面反复轻轻打磨,直到平展、光滑为止,最后用羊毛刷或棕毛刷蘸少许的清水,轻刷一遍;

  第三阶段,泥塑装饰阶段。这一阶段是在以塑好的泥塑表面进行色彩的装饰,使素泥塑变成彩色的泥塑作品,以增强视觉效果。这个阶段的步骤可具体分为压划、插饰、色彩处理、糊纸、出白、起稿、上彩、装金和抛光。其中,上彩是色彩处理中最为关键且复杂的一个环节,而抛光是整个泥塑作品最后一道程序,而且操作简单,只需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将一种漆刷在已上好色的泥塑表面,以增加其光感。至此,一件泥塑作品就诞生了。

  杨氏家庭泥塑在造型表现和刻画上,力求精炼概括、姿态生动自然,夸张与写意适中,并不失度:尤其在人物塑造上,比例准确,表情各异。在表现手法上,有细腻与粗犷的结合。圆雕有浮雕,横线和斜线的交叉错落有致。在色彩处理上,经过粉底、沥粉、矾染、涂色、点饰图案、装金、罩逛等方法着色后,色彩艳丽,对比明显,古朴典雅,具有防潮、不褪色的效果。